• 56阅读
  • 0回复

近代中国政治的新视角——评《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0
第8版(文化)
专栏:

  近代中国政治的新视角
  ——评《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
  李涛
  南开大学刘景泉教授较长时期以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并将重点放在政治史方面。在《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一书中,对于1911至1923年间的民国史,作者在“北洋军阀史”的传统视角之外,着重考察了地主阶级自由派的历史演变。
  作者认为,这一政治派别的发端可追溯自清代嘉庆、道光朝。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议会政治思潮不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产物,而只是地主阶级在野派的一种类比性追求。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与清末的立宪派结盟,排除革命党中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自由化当权派合作,达成实行议会政治的协议。这就是民初中国议会政治的现实主义来源。该书进一步指出,袁世凯在1913年解除革命党的武装之后,回到了地主阶级自由化当权派的政治原则上来,将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同盟关系转化为主从关系。中国政治史从此进入资产阶级自由派独立与地主阶级自由化当权派较量的阶段。此时中国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居于意识形态优势而地主阶级自由化当权派居于实力地位优势的状况。这就是为什么在军阀混战的同时,必然存在着有资产阶级自由派参与的理想主义的议会政治协商过程;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政治协商过程又必然以实力较量为依归的原因。
  作者进一步指出,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第一个10年,可用地主阶级自由派运动、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3个概念来概括这40年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历史学家应能看到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切倾向现代化的社会运动及政治流派彼此间的对立和统一过程,看到他们之间的同流而不使之合污,看到他们之间的分流而不令之绝缘。
  总之,本书在深入研究了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由梦幻成真而又真成梦幻的悲喜剧过程后,揭示出其背后的严肃主题,即:在20世纪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议会型的两党或多党制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