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法国米其林裁员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3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法国米其林裁员风波
  本报驻法国记者马为民
  法国米其林公司的减员计划引发的一场争论,成了当前法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事件。
  米其林轮胎公司是欧洲的行业老大,在世界排名第二。9月8日,它在公布上半年盈利增长17.3%的同时宣布,今后3年要在欧洲取消7500个岗位。一时间,各方反应强烈,指责者甚众,法共还将在本月16日组织保护就业的行动。总理若斯潘的立场是:他一方面对米其林此举表示“不快”,号召公司员工和工会起来反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极端之处”;另一方面又说,政府不会恢复对企业减员的行政管制,因为国家“不管理经济”。因此,现在的争论已不限于米其林的减员计划,还涉及若斯潘的这番讲话。
  首先,米其林减员是否正当。该公司计划未来3年把在欧洲的生产率提高20%,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减少10%的岗位。它直言不讳地说,同过去相反,这次不是为生存减员,而是为着明天提高生产率。绝大多数人认为,企业因处境困难而裁员,尚可以理解,而米其林的利润大幅上升,裁员却大肆进行,这无论如何讲不通。有人还说这是“挑衅”,暴露了“老板的厚颜无耻”。米其林则用国际竞争来辩解。《费加罗报》也撰文说,盈利企业裁员早已不是新鲜事,标致、雷诺、阿尔卡代尔都干过。雷诺10多年来几乎年年裁员,盈利年度也照裁不误,去年盈利额为10年来最高,裁员仍高达1533人。谁是雷诺的主人?国家控股44%,仍是第一股东。还有,政府要在3年内裁减3000名税务人员,理由是法国的税务成本为美国的3倍,比欧洲平均水平高50%。言下之意是,国家自己都在为提高竞争力而裁员,人均营业额低于美日对手的米其林为什么不能?9月29日,雷诺董事长施韦茨泽尔公开支持米其林,他说,认为企业盈利就不必考虑前途,这是“毁掉企业的最佳办法”。
  其次,国家应否干预。在法国,解雇原来须经政府同意,但1986年右翼政府取消了这个规定。左翼一再扬言它上了台就恢复,可从未付诸行动。前年大选时,社会党作了承诺,但执政一年后就正式放弃了。这次对米其林的减员计划,政府明确表示不会率由旧章,这一点似乎争论也不大。但对若斯潘说的国家“不管理经济”,则颇多质疑。《回声报》社论认为,随着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国家确实失去了一些调控经济的杠杆,然而最有力的杠杆仍然在它手中,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财政法,政府应当坚决地运用这个手段。《世界报》社论还提出,国家应当掌握新的调控手段,以“适应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据报道,执政各党正在酝酿对盈利企业裁员实行财政惩罚,比如增加其社会摊款份额、不向其裁员计划提供公共资助等等。
  另一方面,从全球化角度看,米其林减员也并非毫无道理。年初,美国的固特异公司同日本的住友公司通过参股联手,实力大增,声言还要在欧洲同米其林较量,而米其林主要营业额正是在欧洲。轮胎市场不旺,竞争激烈,要提高竞争力,只有减员能立竿见影。还有人指出,米其林近年积极向外发展,它在欧洲减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创造了就业岗位。再比如,米其林至今拒绝谈判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理由之一是它的82个工厂遍及全球,雇员达12.7万,在法国则不足1.5万,改行35小时有难度。10月1日,米其林的诞生地克莱蒙菲朗的工会和农会举行讨论会,反对“毁掉就业的全球化”。一家大报记者在报道中说,他从会上闻到了“1968年风暴”的气味。米其林事件表明,法国社会正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冲击。
  此间报刊指出了全球化的若干新现象:“股东利益至上”的经营思想正在大行其道,结果利润成了唯一追求,为了股东的利润可全然不顾工薪者的利益;工薪者内部正在分化为两大类,即工程研究人员和生产人员,前者受到保护,后者往往当牺牲品;谁减员,谁的股票就升值,米其林宣布减员的第二天,其股值上升了12.5%,这种效益和人的矛盾反映了经济跟社会的对立;全球化实际上是大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而“市场万能”日益流行和一切都在商品化表明,美英式的资本主义当前居攻势,西欧大陆的“莱茵式资本主义”处守势。
  这两年若斯潘政府一路春风得意,经济状况不错,失业率持续下降,他本人的民意指数始终处在高位。最近,他在阐释政府“第二阶段”施政方针时说,它追求的是“现代的国家和人道的社会”,“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然而从米其林事件看,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这将是本难念的经,因为政策举措既要适合国情,还得顺应“世”情,总理面临的是艰难的价值模式选择。(本报巴黎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