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杏林风光笔端来——刘鸿泽与他的中医药纪实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2
第11版(文化)
专栏:

杏林风光笔端来
——刘鸿泽与他的中医药纪实文学
本报记者艾笑
53岁的刘鸿泽,曾是一位专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很好看的54万字《秦始皇演义》、55万字《刘邦演义》、45万字《文景之治演义》……都出自他手。但是,1997年以来,他改了题材,中医中药涌进了他的作品。前不久,我读了他的新著《第三次高潮——新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纪实》,惊喜于它的别出心裁和对传统文化不同一般的解读。
刘鸿泽说,写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你用不着再去演义,编故事,实话实说就魅力天成。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感受。
1997年11月17日上午,他如约到名医裘沛然先生上海的家里采访。书房里,裘老的助手意外地告诉他:“您只有半个小时采访时间,因为一会儿有位日本客人要来看病。”半个小时能谈什么?真是扫兴。固执的刘鸿泽哪肯罢休!他贪婪地望着上起屋顶下至墙脚的几大柜藏书,向裘老提出:“我用这个时间翻翻您的书籍行吗?”
他先抽出西边柜里线装宋末元初马端临的348卷《文献通考》,再看南柜里《广弘明集》、《通典》、《马氏文通》、《二十四史》等等,书里横勾竖画和那漂亮的蝇头小楷眉批比比皆是。
半小时到了,刘鸿泽踟蹰着准备告辞。裘沛然却突然发问:“书翻过了,对我什么印象啊?”
刘鸿泽脱口道:“您七分乃风骚之士,三分才属岐黄俊彦!”
这位行医六十余载的清癯矮小老人,忍不住爆出了朗声大笑,随令家人:“重给这位客人泡茶!请日本客人再候一会。”
于是,在刘鸿泽笔下,人们看到的一代名医裘沛然,是一位于医药于诗文俱能抉择陈言、俯仰今古、直切心源的“鸿儒”。他告诉读者,大医们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轻剂起沉疴,那是中医深邃的系统辨证思维在起着理论支撑作用,再加上丰厚的临床积累,才能达到“医者意也”的自由境界。
博览史书的刘鸿泽注意到,中医中药对域外的传播与交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医药对外交流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一次是明初郑和下西洋。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门大开更使中医药的对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
是谁为当今的中医药热作了成功的铺垫?翻开刘鸿泽的《第三次高潮》一书,人们会通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到那些“三指温情、两袖清风”的儒医们如何从50年代开始出国为许多国家的政要、名流治疗顽疾,获得了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效果。“文革”中被关进“牛棚”的名中医岳美中,由周恩来总理设计救出,直接送上飞往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的专机时,还光着一双脚。机上,同行的吴阶平只好从自己的旅行包中取出一双袜子让他穿上……这些珍贵的史实,刘鸿泽像抢救文物似的“只争朝夕”地收集、整理,一一收进书里。
刘鸿泽告诉我,几个月以前他去了西藏采访。谈起中国科协第一位少数民族的副主席、藏医星算大师强巴赤列的学术贡献,十分敬佩和痴迷。
刘鸿泽,努力吧。你肯定会有更好看的书面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