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北宗风骨河朔气象——苗重安的山水画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5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北宗风骨
  河朔气象
  ——苗重安的山水画道路
  程征
  与同代中国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一样,苗重安也是在中国传统与西洋画法两只巨手交握的过程中被塑造成型的。
  1960年,按照国家“抢救传统”的文化战略,刚毕业留校任助教的苗重安被西安美术学院委派到上海中国画院拜贺天健先生为师。
  贺先生并不把苗重安看作私家弟子,而是怀着对民族艺术的强烈责任感向年轻一代传递接力棒的。于是,这一位出身苦寒农家的青年学子,又在上海拿出当年在老家运城盐池里担盐的劲头——在艺术上也玩起命。每天五时起床,背一首唐诗,早餐吃一点开水泡饭,然后开始临摹古画,从早到晚;每晚十时后读古代画论。那情景,真是“敲骨吸髓”般往传统里钻。
  事实上,苗重安后来并未像贺天健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国粹”化。在审美态度上,他将北派山水的“真山水”、“贵似得真”之“真”与西洋画的“写实主义”之“真”融合起来,以自然山川的客观之美为美。在制作方法上,他将北派山水的“构研之法”与西画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方法相融合,像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一样,选择题材、沉于构思、推敲构图、搜集形象,并对本无常形的山、石、水、树等等运用笔墨和色彩来作典型塑造。
  有人称这种与文人墨戏全然不同的山水画为“画家画”。此法不利恣意纵情,却有利于河岳千钧的布势,英雄般的山川形象塑造。这为苗重安力图追求的河岳气象提供了恰当的艺术形式载体。
  后来,当艺术时流为张扬自我个性精神而淡化艺术作品的社会性精神属性的时候,苗重安偏偏觉得必须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寄寓崇高的民族精神。或许“聊写胸中逸气”者是把社会性精神化作了个性精神形式,而苗重安则主张把个人精神汇入社会性精神中去。他说:“自我,有大我、小我。艺术家若没有大我,等于没有魂,但他不融入大社会,就成了狭隘的小我。”“中国经历几百年落后之后的重新振兴是主题曲,四王吴恽已不足以表达时代的雄大。”因之他决意“要找到一种适当的壮美河山来表达这种精神”。
  他期望自己的山水画能够将北方自然景观的壮伟,历史社会人文精神的壮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壮伟铸为一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终于把创作题材锁定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他立言自励:“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开始了数年不知倦怠的万里黄河之旅。
  从黄河之源到汇入东海,苗重安一路只拣最富有历史含义的河岳景观一段段地截取、一段段地写生塑造,从北派山水的风骨一路画去,展开了一条伟大河流的全景图,也展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附图片)
  上图:龙门春晓(中国画)
万里黄河千古流(中国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