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核不扩散体制面临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6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核不扩散体制面临挑战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符福渊周德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联合国开放签署3年之后,终因美国参议院未能批准该条约而使国际社会30多年的努力受到严重损害,也使脆弱的全球核不扩散体制濒临破产。
  上个星期,条约签字国在日内瓦开会讨论如何使条约尽快生效的问题,但今天,拥有世界最大核武库的美国却把该条约打入冷宫,对国际社会无疑是当头一棒。联合国裁军事务中心高级政治事务专员林国炯博士告诉记者,美国参议院封杀这个条约,将会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英、法有可能退出条约,俄罗斯等国议会也不会批准条约,更难说服印度、巴基斯坦加入该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各方妥协的产物,美虽然在条约上签了字,但对两点存有争议:一是条约生效条件问题。由于当时印度表示不打算签约,美国代表一度希望把条约改为:一旦五个核大国签约,或44个有核能力国家的3/4批准,该条约即可生效,但条约的最后文本是: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以色列在内的44国都必须批准,条约方能生效;二是对违反条约者的现场核查问题。美国坚持条约执行理事会51个成员中的半数同意,即可对现场进行核查。而其他成员国认为,核查涉及到主权等敏感政治问题,须获得2/3多数通过。美国参院近几天的辩论,还列出了该条约的其他“缺陷”,认为签署该条约不利于美国的核武库安全,特别是15年后美国的核武人才可能面临短缺,使核武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他们以印度去年声称的5次核试验仅测到一次为由,认为条约并不能保证一国偷偷进行低当量核武试验,这显然是美国政客们在借题发挥。其实,《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核查问题有相当详细的规定:即在全球设立321个地面监测站,同时还可以利用水深、水温及空中抽样等方式进行监测,一旦条约生效,完全可以保证条约执行的有效性。
  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直接后果将使明年召开的《全球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遇到麻烦。因为1993年在讨论该条约无限期延长问题时,许多国家就有保留,他们同意延长的前提是核大国积极推动核裁军进程。而美国的这一举措,明显使核不扩散进程复杂化。
  虽然克林顿政府指责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近年来美国政府大力开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国家杜马之所以迟迟不批准1993年签署的《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理由之一就是美国违反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为此,本星期由俄、中、白俄罗斯等国向联大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认为美国开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违反《反弹道导弹条约》,呼吁美国停止搞军备竞赛。这个提案得到了包括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支持,尽管美国游说,坚决反对把双边条约的遵守问题拿到联大讨论,但此间观察家认为,联大通过此决议不成问题,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反对搞更高层次军备竞赛的强烈愿望。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沈国放大使今天在此间指出,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应继续率先大幅度削减其核武器,同时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停止改进核武器的质量;通过谈判缔结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制止核武器的数量增加;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确保防止核武器扩散;通过谈判缔结不首先使用和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及无核区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条约,全面禁止使用核武器;进而通过谈判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从而实现无核武器世界。
  此间舆论认为,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为即将迈入的21世纪带来了不祥之兆,美国将为其政客们的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本报纽约10月1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