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纪念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五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6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发展慈善事业为国为民分忧

  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
  纪念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五周年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重点是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灾民、优抚对象等,其目标是在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部分社会公民走向富裕的今天,发展慈善事业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说,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慈善事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作有待开拓。当前,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建设机构网络
  建立运行高效的慈善机构,并在全国范围联网开展工作,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目前,以民政部为依托,建立了全国性的中华慈善总会,绝大多数省、自治区也建立起了相应机构。但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在基层,尚未真正建立起社会性、开放性的慈善机构,且机构成员的社会覆盖面偏窄。
  在机构建设中,首先应该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机构成员的社会覆盖面,吸收海内外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以及党政、工商、宗教、民政、工会、妇联、青年等各界人士参与,使慈善事业机构真正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多层次人士参与的慈善团体,成为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为社会上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办实事办好事的组织。
  其次,要积极培养慈善事业人才。慈善事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会计学、统计学、保险学等许多学科,又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发展慈善事业,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学科建设,并制定培训规划,提高慈善事业人才的业务素质,着力培养其职业道德,使之具有爱心、诚心、善心和奉献精神。
  第三,要抓好慈善事业的基地建设,逐步建设一批慈善基地,如敬老院、SOS村、希望学校、残疾人福利院、慈善福利企业等,扩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倡导慈善意识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仁者倡导“仁爱”之心,“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慈善,已不仅仅是一种事业或组织结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传统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团结互助、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但是,近些年来,在一些人身上,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了一切关系,有些人在身处绝境者面前表现得相当冷漠,更有人在他人突陷险境之际冷酷地跟求援者讲价钱……这些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人性失落的事实,更使在广大民众中大力宣传和倡导慈善意识,真正使慈爱和同情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成为必要。
  要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尽快弥补国内慈善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要利用舆论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都是在共同体中生活的。任何成员发生的问题,都与其他成员息息相关。
  要动员领导干部广泛参与慈善活动,为群众做出表率。要树立楷模,大力宣传热心慈善事业的典型,表彰奖励献身慈善事业的各界人士,鼓励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热心慈善事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强化事业管理
  发展慈善事业应加强规划,克服当前慈善资助中存在的临时性、随意性,切实解决慈善事业缺乏统一领导和长远规划的问题。要在短期和长期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筹资方式、资助目标、资助措施、实施机构、福利场所建设等,并在实践中着力抓好落实。
  要进一步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前,慈善捐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救急性和临时性问题;二是尚无一种制度使捐款人及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捐助是否真正帮助了受助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建立一种科学的运作与管理机制,在善款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公众自愿投身慈善事业,踊跃捐赠救助款物;要统筹安排善款支出,将款物送到最需要的社会民众手中;要建立“交待”与监督制度,将所有筹款情况和支出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并由专业审计机关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审计和监督。
  要改变慈善活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优抚的现象,积极倡导社会志愿者活动,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保障范围。慈善事业应当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机会,使公众不但享有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享有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愉悦。
  山东栖霞市孙铭浩
  蔡永江刘志毅
  刘明军苏春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