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突破口”正在突破——纺织行业压锭减员扭亏取得实质性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8
第1版(要闻)
专栏:

  “突破口”正在突破
  ——纺织行业压锭减员扭亏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报记者彭嘉陵
  到今年8月底,全国国有纺织行业累计压锭7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88万人,净亏损额降至9.5亿元。6月份以来,国有纺织工业连续3个月实现当月盈利。至此,从去年初开始的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三大任务(压锭1000万锭、分流120万人、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已完成大半。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减亏,其中河北、内蒙古、江苏、山东、海南、四川、吉林、浙江、福建等11个省区市盈利。
  对于我国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为严重的行业,纺织工业在突破口战役一年半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实属不易;作为自1993年以来连续6年亏损,其中1996年净亏损额高达78亿元,居全国国有工业之首的纺织行业,今年可望全行业扭亏,提前一年完成突破口三大任务,其意义巨大而深远。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国有纺织工业的振兴创造了良好机遇
  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进入市场经济后,难以承受内部沉重的负担和外部的竞争压力,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企业历史负担重,离退休人员比例高,冗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初加工能力过剩,低水平竞争激烈。大多数纺织企业已处于奄奄待毙的危急境地。
  帮助纺织行业走出困境已刻不容缓。
  1997年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记上重重的一笔。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定,把纺织工业作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用3年时间先行扭亏,为整个国企改革起到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带动全局的作用。这是纺织工业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纺织工业的历史重任。
  纺织工业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已积重难返,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扶持措施,要走出困境仍将只是一句空话。这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下了决心,一定要把纺织的问题解决好。为此,国家给纺织行业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策措施是有力的,为纺织突破口取得实质性进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最为明显的几项是: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核呆指标,重点向纺织倾斜,减轻了国有纺织企业的历史包袱;压锭财政补贴,使企业分流下岗人员有了资金保证;棉花体制改革,使企业原料成本大大降低;被动配额分配给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使企业能够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强了出口竞争能力,等等。
  纺织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到各地调研,都要看纺织企业。在襄樊一棉,在青岛四棉,总书记对纺织的关切深深打动着每一位纺织职工的心。最近,他还专门听取了纺织突破口的汇报,对突破口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纺织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是朱镕基总理在上海调研时定下来的。朱总理还多次与纺织行业领导一起研讨制定政策,并亲自确定给纺织提供各项扶持措施。
  以压锭为契机,纺织行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调整重组
  1998年1月,中国的老纺织基地上海敲响了纺织压锭第一锤。紧接着,全国各地相继开始敲锭。
  然而,作为突破口切入点的压锭,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一开始,人们以为压锭就是敲饭碗,特别是在东部沿海许多地方,敲掉的都是正在运转中的“热锭”。去年,无锡在天元纺织厂敲第一锤时,原定下午3时30分举行敲锭仪式,而到了2时30分,车间主任才不得已下令关掉了电源,停下了正在生产的机器。江阴利用棉纺针织(集团)公司纺三分厂的女工,怎么也不舍得亲手敲掉已相伴多年的纺锭,有的躺在纺机上不肯下来。随着纺锭一台台被拆下,女工们早已是泪流满面。
  女工们的眼泪反映了纺织工人对压锭后将何以为生的迷惘。的确,一开始,许多人对压锭都有不同看法。全国压锭1000万,也即是要减少1/4的能力,这么多人怎么办?
  但是,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已整整耽搁了10多年。时间是再也拖不起了。国家给了纺织行业这么好的政策,不能再犹豫徘徊。
  最难的还是压锭后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尽管有国家的财政补贴,但补贴毕竟有限,许多企业运作起来仍然比较困难。在纺锭之间穿梭了多年的纺织女工,一旦要离开纺织厂,不管是从今后的生计着想,还是从同企业的感情上讲,都有点不那么情愿。可以说,88万纺织职工是带着对纺织的眷恋之情含泪离开的,其中许多人作了巨大牺牲。有的提前退休,有的转行重创新业。
  然而,减人还不是突破口的最终目的。纺织突破口战役一开始,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纺织工业局就开始谋划整体调整思路。他们要求纺织行业通过压缩淘汰落后纺锭,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我国纺织工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各地有各地的做法,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作为我国较早的纺织工业基地,无锡纺织至今仍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主要支柱产业。无锡纺织原有30万纱锭,这次压锭,将淘汰掉10万锭,也就是说,将减少1/3的能力。这对于无锡纺织无疑是伤筋动骨的。无锡纺织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次理清思路,提出压锭后“产量不能少,规模不能小,效益不能降”。如何才能做到这个不算小的要求?如果简单地一厂一厂地压,一定会导致规模缩小,产量下降,成本增加,效益急剧下降。因此,他们认为,压锭必须重组。
  为做到减量不减效,无锡纺织不仅自己内部互相重组,也向省外扩张,还把工厂办到了国外。同时,通过重组后优势资产的组合,开发生产出39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效益好的新产品,替代了一大批低档大路产品。今年1—7月,无锡纺织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4.5%,利润增加近一倍。
  借压锭重组之机进行企业体制改革,是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办法。常州纺织去年实际亏损2000多万元,今年将纺织企业划分为8大板块,每一块找好出路,有的实行“对外开放”,即把一些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市外有实力的大企业;有的与本市其他企业重组;剩下的自己精心经营。今年上半年,常州纺织盈利3000多万元。
  通过调整重组,全国纺织行业已破产、销号了200多家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同时,将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重新组合,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
  依靠自身努力,扎扎实实进行内部改革
  棉价有涨有落,市场时好时差,唯有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才能应付千变万化。
  无锡维新漂染有限公司在破产之后能够重新崛起,除了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庆丰集团的帮助外,根本的一条就是实实在在抓了企业内部管理。新生后的维新公司员工们都明白,锡漂的破产不是市场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企业自身管理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再犯以前的错误。如今的维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合资企业的管理,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有了这个前提,减人就顺理成章,收入便可拉开档次,有人每月拿8000元没人觉得不应该,只拿200元也没人觉得不公平。
  国家压锭的目的不是不要纺织工业,而是要更优更强的纺织工业。通过减量而增质,正是这次纺织压锭重组的主要目的。吃透了这一点,纺织的调整才能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压锭减量后,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千方百计通过管理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事实证明,外部环境一旦宽松,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没有不能扭亏的。
  多年亏损的纺织行业,通过一年半来的压锭减人扭亏,可以说已曙光初现。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说,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底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
  谈到纺织突破口的成绩,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认为,亏损最多、人数最众的纺织行业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其他亏损行业也完全有希望扭亏脱困。突破口取得了突破,证明国有企业完全有可能、也一定能搞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