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生态文化的科技园——建设21世纪的中关村人居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22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生态文化的科技园
  ——建设21世纪的中关村人居环境
  方可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与科技部联合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报告,提出要将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开放深圳特区、开发上海浦东之后,党中央作出的又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跨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关村的发展,就绝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生产、销售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区,而是要创建一个在21世纪领导中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心,一个环境、机能、空间,以及社会和经济高度发达、并且是协调发展的新型都市。
  瞄准世界一流,强调“人居环境建设”
  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中心的空间结构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时代,强调皇权和神权,城市中心被宫殿或者教堂、庙宇所占据;第二阶段是工业经济时代,强调资本,城市中心以金融贸易公司总部密集的高层楼群为代表;第三阶段则是信息时代,强调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中心环境清洁、优雅、宜人,文化气息浓郁,是最有活力的空间模式。
  从整个北京来看,现在显然还处在第二个阶段。但从中关村地区来看,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党中央的要求,中关村完全有条件迅速步入第三阶段,因此,中关村的规划建设要清醒地看到城市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这个大趋势,要着眼于世界一流标准,把人居环境建设摆在一个突出位置上。
  把握人居环境建设的三个特点
  信息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追求生态化。由于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对地球频频重拳出击,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出现极为紧张的关系,因此,新的城市建设主张轻柔地抚摸地球。例如:正在规划中的日本新首都,中心区不再布置密集的高层建筑,而是安排大片绿地,形成“冷岛效应”,创造了良好环境。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所有能源,百分之九十八都来自太阳能。中关村的规划建设也要注重从生态角度进行功能布局,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使用污染小、可回收的环保型材料,建筑设计上要强调利用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尽可能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第二,追求宜人性。也就是人居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要着力营造亲切宜人的适宜人居住的环境。中关村人居环境建设要避免太多“巨大而奢侈”的东西,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很细小但却与人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小的城市环境设计,如近人处的建筑细部、无障碍设计、小尺度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精致的小品、舒适的步行环境等等。沿街建筑也应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如将沿街所有底层空间和卫生间都免费向公众开放等。
  第三,追求文化特色。经历了工业时代给城市带来的“文化失落”之后,人们已开始注重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呼唤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例如:贝聿铭最近在日本完成的新作品——Miho博物馆,就非常重视高科技条件下对“东方情调”的追求。中关村人居环境建设也要将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注重文化发展。应增加更多的文化设施,如建设中关村博物馆、展览馆等,同时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关村现有的丰沛的文化资源,并加以融合,逐步形成富有健康、积极、深厚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中关村文化”,并最终迈向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让所有中关村人能够“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
  开展多学科的综合规划研究
  虽然中关村有条件迅速进入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但由于人居环境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目前,在国际上已逐渐发展出一个专门研究人居环境建设的综合性的学科群,被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这个学科群强调“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居环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关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也必须努力创建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架构与研究机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规划研究,确保整个建设过程的科学性。
  总之,中关村的规划建设应当突出强调人居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的规划研究,努力营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适宜人居住的、文化特色浓郁的新世纪城市中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