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谱写再就业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23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光彩一页

  谱写再就业之歌
  本报记者李仲春
  45岁的冮训华,出生于四川达县,大巴山水滋养了他山一样坚强不屈的性格。从国有企业下岗后,他靠自己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再就业之歌。几年来,他办的企业已累计向国家交纳税收40多万元,为社会待业人员捐款2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和社会待业人员50多人。1998年8月,达川地区行署领导把一颗闪闪发光的“再就业之星”挂在了他胸前。
  冮训华和他的妻子杨芝益原来同在达县国营工矿贸易公司商店工作,都端着铁饭碗,日子过得也悠然自得。但在经济改革大潮猛烈地冲击下,他所在的企业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当单位领导通知他下岗时,夫妇俩的泪水直往肚里流。但过后,两人又沉思起来:“不能就这样坐在家中愁闷哀叹,要自己闯出一条路子来!”从此,两人走上了充满酸甜苦辣的艰难创业之路。
  夫妇俩走街串巷,东家店子问问,西家铺子瞅瞅,经过反复比较,决定租门市搞经营。决心一定,他俩四处求亲告友,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8000元。1988年3月,他们租了一间门市,开始经营投资少的小五金生意。
  在20平方米的门市部里,俩人摆弄着一架架钢丝床,一辆辆自行车,唱着锅碗瓢盆交响曲。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收获,当年赚了1000元,1991年就还清了全部借款。几年下来,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由于小五金生意竞争激烈,冮训华经过市场调研,把目光投向了正趋红火的瓷砖生意。为了搞清市场行情,冮训华走遍了山东、福建等地。1991年,他携款8万元前往福建购进了第一批瓷砖,在达县县城开始了首家“瓷砖薄利销售”。他的经营哲学是,“当卖一件瓷砖能赚0.5元和10件也能赚同样钱时,我选择后者”。从进货、卸货以及门市经营,他俩不怕苦和累,推出了“先用砖后付钱,不好不要钱”的经营承诺。一时间,生意火爆达城,产品远销本省10多个县市,第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1993年2月,冮训华出资组建了达县工矿贸易朝阳公司,安排了20多名下岗职工。从此,他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为了更好地发展,1998年9月,他组建了主营建筑材料、装饰装潢材料、天然花岗岩、卫生洁具的民营企业——四川华宏实业有限公司。
  下岗后从零开始,冮训华艰苦奋斗,诚实经营,用自己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再就业之歌。在被地区授予“再就业之星”后,他说:“我这颗‘星’还不够亮,我要把企业办得更大更好,让再就业之星更加明亮,照耀更多的下岗职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