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世代相传的文明圣火——国家图书馆九十载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21
第12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世代相传的文明圣火
  ——国家图书馆九十载回眸
  本报记者孟宪励
  北京西郊,国家图书馆气势磅礴的建筑群构成了最为引人瞩目的景观。每天8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涌进这里。
  9月9日,历经90年风雨历程的国家图书馆翻开了新的一页。焕然一新的图书馆东大门广场,一块天然巨石上镌刻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国国家图书馆”7个大字,雄浑古朴、苍劲有力。
  再穷也要把国家图书馆建好
  站立在新世纪的门槛前,我们很容易想起上个世纪之交时一幅暗淡而悲壮的历史图景:面对衰败不堪的国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批有远见的有识之士本着“保国粹而惠士林”的初衷,把兴建图书馆作为“兴国之盛举”。重病缠身、将不久于人世的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清廷,力陈众议建立京师图书馆。时值1909年的9月9日。这一天也就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建馆纪念日。
  京师图书馆随后开开停停,几易其名,数易其址,但有识之士传承文明圣火的热情依旧、执著依旧。1931年图书馆文津街馆舍落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与风光旖旎的北海风光融为一体,曾在当时轰动一时。缪全孙、梁启超、蔡元培、袁同礼等先后参与筹建和主持馆务。历史应该为他们记下浓重的一笔。
  70年代初,图书馆的改建扩建已迫在眉睫。周总理审读了文津街馆舍原地扩建方案后,作出极富远见的批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就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1975年3月已重病在身的周总理在病榻上最后审定、批准了北京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方案。
  新馆终于在北京西郊白石桥培下了第一锹土。在我们尚不富裕的70年代末,国家最终累计投资近3个亿人民币。自始至终关注图书馆设计、建设的万里同志4次来到建筑工地。他说:中国应有一个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我们国家穷是穷,再穷也要把一个图书馆搞好。图书馆事业,一个国家的文明所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一切都是最好的,最好的设计人员,最好的施工队伍,最好的施工质量,唯此方能显示出文明大国的气度。
  藏书楼是科教事业的组成部分
  走进国家图书馆,像是走进中国久远的文明史。
  从700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到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珍藏,国家图书馆善本文献资料已达27万册(件)。国图是我国甲骨收藏最多的图书馆,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多达35000片。1500年前的敦煌遗书,上起魏晋,下至隋唐五代时期,珍藏达16000多册(件)。国家图书馆目前藏书量为亚洲第一,位居世界第五,截止到去年年底达2160万册(件)之巨。
  不过,国家图书馆从没有仅仅满足于其丰富的藏书。一个无论多么丰富的“藏书楼”,如果不转化为社会服务,就如同一个优质产品不能进入消费者手中。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机构,它更应该是国家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国图的参考研究辅导部担任着为中央国家机关、重点教育科研单位提供文献咨询的重任,这个部的高级研究人员占到60%以上。国家几乎任何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都凝聚着国图人的汗水。在最近几年,他们已为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几十个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立法咨询。
  每天8000余名的读者量,任何服务环节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不周,都会给读者造成不便。以管理体制为先导的馆内改革推动了国图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他们每月搜集读者书面意见、建议、表扬、批评均汇集成册,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国家图书馆在去年继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来,今年6月,他们又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他们积极提供文献资料服务,努力满足中关村科技园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
  未来是数字图书馆
  一本图书从采访、编目、入库、上架、检索到提供借阅,这是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过程。然而一位老图书馆人告诉记者,当这些业务全手工操作时,一本书到达读者手中需要近200道工序!信息化技术成为图书馆的未来必由之路。
  国家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从80年代起步,今年已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千兆网的图书馆。覆盖全馆的1673个节点,使全馆信息联为一体,实现了馆内信息的资源共享。宽带、高速的千兆以太网络使传输速率比以往快了近100倍,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便捷地流通到读者的面前。
  敲开该馆http://www.nlc.gov.cn站点,读者至少可有7个数据库访问。不仅有800万页的中文书刊全文影像数据供读者使用,1975年以来的中文普通书目数据库会使读者省去许多检索卡片的麻烦。而新近开通的网上预约借书服务,已从根本上缓解了读者的来回奔波之苦。该馆在与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等四大骨干网络互联后,今年以来网上每月访问量达600万点击人次。
  记者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观看了数字图书馆的实验演示系统。这个系统与因特网的根本区别在于,读者可以对各种信息库之间实行自由的无缝联结。在这个包括了海洋数据库、宇宙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并可与大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相联结的演示系统中,初步让人感受到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巨大魅力。
  数字图书馆就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那将是读者的“空中之家”。(附图片)
  在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技术人员正把纸介藏书输入电脑,转换成数字资源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