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切为了农户增收——山西绛县农村改革发展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4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一切为了农户增收
——山西绛县农村改革发展调查
□管喻张占鹰张岸涛
时值隆冬,山西省绛县的农村改革却如火如荼。改革所带来的活力像一股热流,流淌在田间地头,流淌在绛县5.3万个农户心中。“四荒四旁”在绿化治理,水利设施在修复配套,龙头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围绕农户增收这一主题,绛县从前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农户的经营权、自主权和决策权,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绛县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温饱后的农民已不满足于耕种仅有的耕地,他们手持2亿多元的储蓄存款,正在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全县16万多亩荒山、荒沟、荒坡、荒滩和近60万平方米的村旁、路旁、渠旁、田旁宜林地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和利用;农村原归集体所有的76处提灌站和722眼水井等水利设施,因管理不善,利用率不及1/3,全县有效水地占不到应浇水地的一半。
绛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行以农、林、水为中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四荒”、“四旁”资源和农村水利设施等集体资产进行多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置换,进一步扩大农户的经营范围,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的剩余时间和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农户增收。他们规定,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的治理、使用权,拍卖到户,谁治理,谁使用,谁受益。对“四旁”林带采取“谁栽谁管谁受益”的办法。对现有的水利设施,凡因管理不善,闲置不用的,实行拍卖到户;对尚能正常使用的设施,根据农民意愿,可采取拍卖、租赁或承包等形式;新建水利设施,则实行单户投资经营或股份合作制经营。
1997年12月3日,随着一声锣响,全县第一座面积为10050亩的荒山使用权被张上村李万庆等12户农民以近6万元的价格买断。他们投资18万元,很快建起了14个家庭林场,完成造林面积7500亩。仓丰村农民焦桂梅以3.1万元的价格买下村里5号井的所有权以后,马上又投资2万元改线路、修水泵、铺管道、建井房,全家人以井为家,很快使5号井的保浇面积由以前的近百亩扩大到400多亩,井的经营收入占了焦桂梅一家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一年来,绛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效果明显,12万亩“四荒”得到初步治理,完成“四旁”植树31万平方米,新栽树木50万株。由于权属明晰,利益直接,346眼(处)农村水利设施重新焕发了青春,新打的71眼机井和新修的11万米渠道,扩大了灌溉面积,缩短了灌溉周期。
面向大市场,发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向产业化迈进,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绛县是全国七大山楂经济林基地县之一,到1990年全县山楂经济林总面积已达10万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苗果经营受到市场的冷遇,山楂产业一度走入低谷,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效益滑坡。
绛县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扶持山楂产业走加工转化增值的道路,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先后筹措资金1200万元,建立了4个大型龙头企业,年加工转化山楂80%以上,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230多家产品经销点和食品专柜。目前,山楂已经重新确立了主导产业的地位,每年为农民增加纯收入4000万元,人均200元,占年收入的12%。
红薯作为绛县第四大粮食作物,近年来也被培育为农户增收的一大产业。全县种植红薯3万亩,种植户5000个,加工户3000个,年加工量达6000万公斤,加工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粉面和粉条。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全县向红薯加工投资200万元,引进大型设备20套,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益,畅销西安、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用红薯的茎叶、薯把和粉渣来养猪,猪产有机肥下地,形成种薯——养猪——肥田的产业链。
1997年,绛县把养鹿业确定为十大富民工程之一加以重点扶持。他们制定优惠政策,从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筹措资金1200万元建立了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带动养鹿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梅花鹿饲养量已达1万头,年产鹿茸1000公斤。全县梅花鹿养殖户达362个,规模养殖场50个,成为全国四大养鹿县之一,已开发出鹿酒和鹿药系列产品。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实施万元农户培育工程,推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
1996年,绛县农民人均年收入1500元,仅有14%的农户年收入可达1万元,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的贫困户仍占12%,多数农民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绛县县委、县政府实施万元农户培育工程,从县、乡、村抽调3000名干部下乡包户,力争在2—3年内使全县5.3万个农户家家年收入超万元。
“下乡包户,共同致富”的口号,使3000名下乡干部解放了思想,竞相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建功立业。县财政局驻西郝村的7名下乡干部,带动农民种地黄,当年亩收入超千元。西郝村从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村”。城关镇政府干部王凤兰和另外两名下乡干部带动87户农民种了108亩大棚菜,今年元旦前,头茬韭菜卖了19万元,预计春节前还可收入40万元。农村新出现了酸枣接大枣、养鹿、大棚蔬菜、玉米制种、特种动物养殖等30多个产业,兴建了山楂加工、畜禽养殖、鹿制品加工等龙头企业10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