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曲艺:喜看新人辈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29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曲艺:喜看新人辈出
  朱光斗
  在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全军专业曲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产生了一批曲艺新作,推出了一批曲艺新人,这是军队曲艺的新收获,也是军队曲艺工作者对全国曲艺发展的新贡献。
  上届全军文艺会演至今已有七年的时间,全军的曲艺工作者深入部队生活,运用各种曲艺形式,努力反映近年来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广大官兵在完成各项重大任务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写出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发挥了曲艺轻武器的作用,深受部队欢迎。这次会演所看到的,只是全军曲艺创作的一小部分,是经过精心加工和筛选出来的。沈阳军区的评书《人命关天》是众口称道的好作品,好在没有标语口号,没有说教意味。它通过农村入伍的战士“二愣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自己妹妹被邻居误伤致死,全家期望他能为亲人报仇的情况下,他对矛盾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展示了当代军人的宽阔胸怀和崇高境界。济南军区的相声《嫂子》,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守岛军官家属的生活,把军嫂们热爱海岛、热爱部队、热爱战士的可爱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这个相声的执笔者王宏,近年来连续写出高质量的曲艺作品,这次会演他拿出好几个作品,有相声、小品、河南坠子,都是不错的。广州军区的对口单弦《节马颂》,取材于鸦片战争中我南海军民奋勇抗英的故事,颂扬了陈连生将军战死后,他的战马被英军捕获,拒吃草料,死不降服的气节,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南京军区的群口相声《五味情》,通过苦、辣、酸、咸、甜五个字的渲染,把守岛官兵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止。另外,武警的陕西快书与歌舞表演《万里寻亲》及相声《卫士与明星》、空军的独角戏《最后一次点名》、西藏军区的音乐快板剧《雪山上的婚礼》、二炮的相声《齐步走》、武警的评书《缉毒英雄》及劲歌好来宝《草原轻骑兵》、济南军区的河南坠子《永远的19号》、内蒙古军区的对口快板《风雪边关路》等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得到较好的统一,受到大家的好评。
  我们从舞台上高兴地看到,挑大梁唱主角的几乎全部是中青年演员。他们在表演上保持了军队曲艺独有的精神气质,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吐字清晰,表情丰富,动作洒脱,把握人物准确,气氛渲染得当,台上不油滑,不随意,不做作,让人看着新,看着亲,看着美。表演突出的有叶景林、邹德江、杨子春、张保和、史琳、李立山、唐爱国、句号、蔡小华、刘亚津及尹卓林、孙振业、秋实、姜忠实、高洪顺、李志强、邓涛、薛维萍、王文水、陈晓昂等,他们的演技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次会演,曲艺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没有丝毫理由可以满足,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同广大官兵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相比,也同其他艺术门类的长足进步相比,曲艺还有很大差距,必须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
  继续努力抓好创作。要不间断地深入部队生活,发掘新的创作题材,在追求作品质量品位上下功夫,在追求精品上下功夫。军队曲艺曾经出现过不少流传全国的作品,近年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是会见到成效的,万不可满足于应景式的作品,一阵掌声笑声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更不可满足于今天为这个晚会写个这个,明天为那个电视台写个那个,忙来忙去是出不来精品的。要出好作品必须下得去,钻得进,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反复推敲,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几次打乱重来,作品肯定会见亮、会闪光的。把曲艺创作当作曲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肯定会不断出现新的成果。
  同时,继续努力抓好曲艺的出新,努力抓好新生力量的培养等,也是推动曲艺发展的重要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