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稳棉上畜促增收——新疆可持续农业走笔(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稳棉上畜促增收
——新疆可持续农业走笔(二)
本报记者董建勤
新疆棉花生产的迅猛发展和畜牧业的多年徘徊引人深思。
审视“白色的辉煌”
新疆棉花连续3年总产、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供应着20多个省市区的300余家大中型纺织企业;1997年总产达到115万吨,占全国27%以上,占区内农业总产值近50%,成为棉区农民收入65%的来源,被誉为“白色的辉煌”。从长远看,随着水土资源的开发,新疆棉花还有发展的潜力,但现阶段应以推广良种、提高品质为主,不宜再盲目扩大面积。
挑战首先来自市场。目前,国际、国内都在调整农产品结构,由于多种原因,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全疆棉花比重过高,形成了单一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一旦受挫,不单打击棉农的积极性,还会重创整个国民经济。
为此,政府部门要特别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指导各棉区及时调整面积;同时,各棉区棉田面积占耕地的比重一般不宜超过50%,如长期连作,可能造成棉铃虫等病虫害的暴发,对于用地养地、劳动力的季节平衡也会带来新的矛盾。
不能忽视“种乱”的潜在威胁。我国的棉花单产与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相比要低40%左右,新疆虽名列榜首,但差距仍然存在,原因之一就是品种多而杂。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最严重的一年,棉花品种多达66个,其中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就有19个;有的棉区1个县的品种就达十几个,主次不分,优劣难辨,程度不同地带来了病虫害,导致植棉技术无法形成统一的规程和栽培模式,目前塔里木棉区昔日特有的洁白型棉花已明显减少。
发展精深加工是棉花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只提供原棉,不留出一部分进行深加工,2000年后全区经济和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就十分困难。自治区有必要高起点地扩大棉纺织工业、印染和服装工业,发展产加销一条龙,使相当一部分原棉加工增值。
畜牧雄风待振
畜牧业是新疆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苍翠无垠的天山牧场令无数游客驻足。然而,号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全疆畜牧业在大农业的发展框架中仍为一条“短腿”,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占份额徘徊在20%上下,120万牧民人均收入比农民收入低200元左右。
从总体上看,新疆畜牧业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迫切问题。一是总体规模不大,1997年大牲畜仅占全国的3.7%,羊占全国的10.9%,各类畜产品除羊毛占全国19.6%外,其余均低于10%;二是持续徘徊不前,牧民沿袭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年牲畜最高饲养量仅4500万头,去年底存栏3500万头,肉类总产量60余万吨,几年来维持在这样一种水平;三是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草场出现了超载过牧现象,草原荒漠化倾向突出。
然而,畜牧业却有理由成为与棉花旗鼓相当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已成为被看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疆现有牧草地7.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99%;在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资源中,宜牧地占85.5%,改良利用的潜力无限;近几年农区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人均粮食接近500公斤,富余的部分可用来“过腹增值”,大量的作物秸秆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用作饲料;地处边陲,更有着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地理优势。
由此,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成为自治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目前以牧民定居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传统畜牧业改造已初见成效。
专家认为,原来的草原畜牧业要走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路子,通过地上、地下水的开发,建立稳固的饲草饲料生产基地,把过去一年四季放牧改为夏秋两季放牧,冬春两季舍养,大幅度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区要将畜产品的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善投资环境,落实引进区外企业、人才和技术的优惠政策,争创一流品牌。
蓄势待发,积以时日,畜牧业必将成为新疆跨世纪大农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