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留住科技人员的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2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留住科技人员的心
  高云才
  穷山瘦水,能留住科技人员吗?
  一涉及这个问题,不少地方领导就慨叹,没有资金,没有科研条件,池水养不了大鱼,流露出无奈和畏难的情绪。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领导反映,他们那里,因为条件差,待遇低,很多科技人员成了“飞鸽牌”。
  实践证明,即使是穷山瘦水,也照样能留住科技人员。老区湖北省红安县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
  红安是怎么做的呢?让科技人员在山区开发中找到投身经济主战场的载体,使科技人员的利益和前途同山区开发的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能留住科技人员,红安县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开发公司,专门给全县农民提供优质种苗;并在荒山拍卖中购得几处荒山,以此为基地,建立了果园示范农场;另外,让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山民一起成立农场股份公司,共同开发荒山。而且,科技人员的40%工资直接同林业公司和农场的经营效益挂钩。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人员人留在山上,心也留在了山上。
  陈敦学就是一位得益于这种机制,把心留下的科技人员。1993年他从华中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回到了家乡红安。一穷二白,哪有什么园艺可搞?陈敦学到了县林业局,投身山区开发的热潮。他走村串户,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被山区群众誉为“贴心人”。
  如何留住科技人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题。留人留心要有具体措施。仅靠“萧何月下追韩信”,表达对科技人员需求的迫切,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红安县的做法抓住了科技人员的心。
  另外,农村基层领导对科技人员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这样可以树立留住科技人员的信心。事实上,如果真的给科技人员一片展示才华的天地,大部分科技人员是愿意扎根农村的。两年前,我在鄂西边远山区邂逅两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工程学家,他们年过半百,因长期在山上生活、劳作,和当地山民毫无二致。现在他们仍在齐岳山脉从事南方草地畜牧业和森林工程方面的研究。其献身精神使我不止一次地想到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当然,科技人员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他们同样也食人间烟火。如果各地都像红安那样,既给科技人员事业空间,又建立起科技人员投身经济主战场的利益机制,那么,即便是穷山瘦水,留人留心的目标也是能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