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确保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2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确保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江厥中
  自从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思路后,各地迅速掀起城镇建设热潮。目前,把城镇建设工作切实抓出成效,决策思路和工作方法至关重要。要从根本上确保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切实做到七忌。
  一忌漠视规划,盲目建设。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搞城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严格依法执行规划。要立足区域范围,寻求城镇发展的增长极,用大市场眼光分析城镇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根据区域的环境容量编制城镇规划。城镇规划的时间跨度要大,空间地域要广,结构布局要优。城镇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规划要有超前意识,着眼于未来,性质定位要切合实际。当前,在城镇建设中,普遍缺乏详细规划,随意批租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环境质量下降。
  二忌好高骛远,浮躁冒进。一些城镇定位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自身的特点、优势和条件,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一味好高求大,盲目建“大都市”、建“区域中心城”,互相攀比。由于目标定得太高,超越了自身能力,造成严重后果。有的城镇不搞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量力而行,尤其是对市场预测缺乏调查分析,房子拆掉一大片,拆完了房没资金搞续建和配套建设,就层层下指标,压任务,搞集资摊派,群众怨声载道。抓城建工作,要有敢闯、敢冒、敢干的精神。但敢闯不等于莽闯,敢冒不等于傻冒,敢干不等于蛮干。如果脱离实际,不注重科学决策,目标定得过高,盲目地划地盘、铺摊子、增投资、造房子,搞“遍地开花”式的快速建设和开发,纵然能引起一时的轰动效应,赢得暂时的掌声和赞誉,最终必定是劳民伤财,弄巧成拙。
  三忌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城镇建设应根据当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体系因素来选择发展方向,可以向专业市场型、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特色与专业城镇发展。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就不是现代化城镇。许多专业特色城镇在各地发展壮大起来,并名声大振,其市场辐射范围广,客流量大,带动了人口的聚集。但是,有的城镇在建设中缺乏对市情、镇情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只重视城镇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忽视了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培育,城镇缺乏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支撑。有的城镇贪快图省事,特色不鲜明,变化不多,设计雷同,小块分割,不搞综合开发,搞得城镇毫无特色。
  四忌杀鸡取卵,舍本求末。城镇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政策不当,操作失误,很容易对城镇发展的整体性和生态平衡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把实事办坏。搞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城镇文化特色和生态平衡。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大建低水平建筑,不惜毁掉一部分自然资源,影响了景观地域环境的协调性,更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些地方上低水平、低效益的乡镇企业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有的地区对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严重失控,农民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宅基地面积越占越大,耕地总量锐减。
  五忌坐等观望,筹资乏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城镇上档次,提高质量和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城镇建设需要一定的政府投入,但是有的地方却一味死守“等、靠、要”的老一套,或等待国家拨款,或向群众摊派。事实上,许多城镇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都是按“市场筹集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合理开发、滚动发展”的筹资路子,面向社会、企业和个人筹资,从而使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尤其是经营性的项目,应该政企分开,遵循市场规律,到市场中去寻找出路。当前,各地应着力改革城镇投融资体制,筹集城镇建设中长期投资资金。
  六忌不讲质量,粗放建设。目前,许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急功近利,不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不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制度,以权代法;搞因陋就简,地勘、设计、施工队伍选择和建筑材料选用搞低质低价,把关不严;城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业务不熟,技能不精。搞城镇建设决不能牺牲长远利益,换取低质量和低水平的高速度。要正确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扩大规模与内涵建设、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切忌贪大求快,贪多求快,一哄而起,粗放建设。
  七忌重建轻管,建管分离。城镇管理是城镇高效运转的根本动力,应贯穿于城镇发展的全过程。目前,多数城镇对城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够。对此,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外,还必须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意识,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进城农民的素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通力合作,扎实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镇建设在高效能、高质量的城镇管理机制下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集聚规模效应和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为贵州省建设厅厅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