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办实事是“第一基本功”——三谈《民情日记》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4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办实事是“第一基本功”
  ——三谈《民情日记》的启示
  吴洲
  《民情日记》不仅着眼于“记”,更可贵的是注重去“办”,把实事办好。而要把实事办好,除了有一颗愿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心,关键还在于要有为群众办实事的本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基层干部把为群众办实事称为“第一基本功”。
  基层干部负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的重要责任。在贯彻时,要讲究方法,最好有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深入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找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实践证明,干部记民情、办实事,这一方法被人们称之为“群众出题目,干部做答案”,它能较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作的重点与群众遇到的难题结合起来,这样,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就有了针对性,就能把实事办好。如果说,“串百家门”是为了“知百家情”,那么,“解百家难”就能“连百家心”。
  从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实践来看,老百姓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所谓“高”,是要求广大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勤政廉政,“干净”“干事”;说“不高”,就是希望广大干部多为百姓记事、办事,哪怕是一些看起来似乎不大、不难的事。现在,我们有些干部“小事”不屑做,大事又做不来。他们不懂得“小”与“大”的辩证法,不懂得开展工作要讲究方法,要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关系。我们常说要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指的主要是当地的特殊情况,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观大局,识大体,抓大事。作为基层干部能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所有干部必须有一个基本功,那就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多为百姓办实事,哪怕是所谓的“小事”。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是有优良传统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同时,总是经常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群众家去嘘寒问暖。农民的负担,贫困地区或灾区人民的生活,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总是不厌其烦,一再过问,使百姓心头始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基层干部天天与百姓见面,事事都能耳闻目睹,更应该学会办那些貌似“小事”而实质是关系百姓生活的大事。
  多办实事,甘为百姓办“小事”,是与百姓打成一片、赢得群众信任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能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通过记民情、办实事这样一种具体而实在的方法锻炼干部,可以进一步推动干部到群众中去;而对那些“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工作找不到感觉的干部来说,则提供了重新学习做群众工作,努力适应新形势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事”积累多了有时会变成“大事”,把所谓的“小事”解决在基层,下可为百姓解难,上可为党和国家分忧。倘若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百姓之事一一办好,我们的社会就能保持稳定,我们的国家就能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能持续提高。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有新的创造;党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也需要有新的载体。但是,不管怎么变,最根本的还是要牢记党的宗旨,不断苦练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