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话说“川猪规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4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话说“川猪规模”
  汇新  
  从去年底持续到今年上半年,全国猪价一跌再跌,愁煞了养猪人。
  四川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近年来,每年出栏生猪6000多万头。长期以来,“川猪走天下”,既繁荣了我国生猪市场,又充实了四川农民的钱袋子。然而,一段时期来,猪市不振,人们推测,这下四川的养猪业可是栽了!那么多成猪和猪仔窝在圈里,可咋办?
  到四川一看,情况却出乎意料。尽管养猪户们也叫苦不迭,可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灰心丧气,许多农户家里仍然备足了饲料,等待行情回转。一位省里的领导对记者说,“川猪”垮不了,因为它有“规模优势”。
  这位领导同志说的“规模优势”,可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大”的优势,恰恰相反,是“小”的优势。四川总体上生猪存栏数量很大,但基本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分散养殖最大的优势,就是分散了风险。一家一户分散养猪,大都利用劳动空闲,或饭前饭后时间,具有节省劳动力、固定投入少等特点。即使遇到市场疲软的冲击,也基本扛得住。然而,那些大规模的养猪户,固定投资大,开销也大,面对持续的猪市下滑,资金周转失灵,亏损严重,反而被害得元气大伤。
  在经济大潮中,“川猪规模”现象并不是个例。被人们比喻为“软黄金”的山羊绒,近年来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我国羊绒主产区的一些大型企业,在几次羊绒市场波动中,由于吞吐量过大,资金运转不灵,经营状况非常困难。与此同时,河北省有个清河县,家家户户搞原绒加工,全县羊绒加工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尽管有这么大的总量,由于他们是以个体加工为主,包袱小,担子轻,在历次市场波动中,都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当然,笔者并没有否定“大”的意思。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仅能集约化地利用资源,还有利于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经济规模,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当前,在广大农村,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牧渔业及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在注重规模经济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家庭经营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