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的呼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4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别山的呼唤
  许峻碣
  大别山是我的故乡,回到她的怀抱,一切都使我倍感亲切,倍觉思潮起伏。
  千里大别山,如同一条桔黄色的老恐龙,横卧在鸡形大地的腹部,连豫鄂,接皖汉。那悠峻绵亘的千万重山峦,似虎似龙似狮似豹似剑似刀似枪似斧,若游若吟若飞若啸若唱若诉若鸣若呼,给人们“擎天托地威万里,翻江倒海镇千重”的雄浑与博大的感觉。
  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土地,不但为共和国孕育出了数百位将军,奉献了董必武、李先念、徐海东、陈再道、李德生、陈锡联等一大批共和国的伟器英才大将……同时,还哺育出如李时珍、李四光、叶君健等历代诸多俊彦人杰。数十万革命先辈的头颅,铮铮铁骨,殷红殷红的血迹,染红了这片土地,燃烧了这片土地,凝固了这片土地。英雄伟烈,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民奋斗不息,去努力奋争,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过去走向未来!
  数十年风雨洗礼,历史这个雕塑大师把大别山雕塑得更凝重、庄严、多姿……
  出生于大别山东脉安徽金寨县的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1931年2月随红十二师转战英山,当时她在英山少共妇女部工作。1932年10月,红军主力撤退,当时她年仅十五岁。组织上决定发给她们五个“红小鬼”每人二块银元,让她们隐蔽起来。英山石镇老街人民对她们全力关照和支持,使她们最终追赶上大部队参加长征。后来刘帅挥师挺进中原,又是大别山人民给部队让房送粮,杀猪宰羊、老酒劳师,使刘邓大军捷报频传,得中原而定天下。六十多年后的此刻,特来英山石镇老街访旧寻亲的汪荣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看到石镇老街今天的变化,回想起当年大别山人民所作出的奉献,她双眼泪流,那激动、那酸楚、那惊喜、那欣慰之感一齐涌上心头。她指着石镇老街的每一处地方对镇长石学奎、书记李云中和沈治民副镇长说:“六十多年了,老街还是老街,变是变了一些,可我觉得还是当年的老街,北京首都的变化那么大,可革命山区还是与时代发展变化得不相适应,我的心很难受!就是刘帅看了,也难受啊!你们地方干部和人民作了很大的努力,可那力量毕竟是难以回天啊!”
  石镇的领导人无言以对,他们只知道左右运动折腾,守旧观念缠绕,是制约大别山大踏步发展与变化的根源。但是,他们这处于最基层的来往过客,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他们只能如此一茬一茬地接着奔波在这块红土地上,听凭时左时右的潮流波动,大别山依然以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时,大别山人那一颗颗被泪水洗刷,被血液浸热的心开始觉醒激跳。改革,只有改革,冲破旧的牢笼禁区,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希望所在就是自身观念的裂变和更新。一切守旧的自我困扰,只能埋葬自我生命。新的解放思想的黄麻号角,催开了他们的心扉,那就是,江泽民主席视察京九,来到大别山下的红安和麻城,所作出的开发大别山区,建设大别山区的重要指示。这是一股强劲东风紫气,大别山人民肩负重托,要让希望的青葱从荒野里萌发,要令革新的高楼在泥淖中分娩。
  大别山给革命付出了多少,大别山给共和国奉献了多少,大别山发自内心的呼唤,她希望阳光普照千峦万壑,让愚昧落后贫穷一去不复返!政策进山、知识进山、科技进山、人才进山,是大别山当务之急的希求,一次次与大别山人的置腹交心,一次次与大别山人的彻夜深谈,我看到了大别山历史储仓中剔除的秕糠,看到了真理的种子正播撒在千万颗心田的原野之上,大别山在改革的年代正日益缩小蒙昧的阴影,正让智慧的太阳照亮千门万户,永远在大山里闪光发热。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少大别山人正以英勇无畏的气魄和聪明才智去斩断贫穷落后的羁绊,去开拓新世纪浩瀚无边驶向大洋彼岸的新航程。我欣慰、我高兴、我激动,我的这苍白无力的笔,写不尽大别山肺腑的呼唤心音,写不完大别山博大的胸怀风骨和神韵气魄,描不尽大别山的壮举脊梁。没有她的险峻与崎岖,人世间将少了豪壮的攀登!离别大别山的时候,我再一次看到了你永远的神峻巍峨。大别山,你永远是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我将永远聆听你的呼唤之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