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中国现代轿车业的开路先锋——访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4
第15版(德国特刊)
专栏:

  中国现代轿车业的开路先锋
  ——访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郑园园
  位于上海西北郊的安亭工业区,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汽车城———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公司成立近15年来,刮起了一股又一股“桑塔纳旋风”,令业内外人士眼花缭乱,振奋不已:桑塔纳轿车的年产量从1985年起步时的1700辆,发展到1998年的23.5万辆,占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至去年年底,桑塔纳轿车的累计产量达124万辆,为我国目前保有量最大的轿车型号。上海大众已为国家创造利税近400亿元,相当于1955年至1985年国家对汽车工业总投资的4倍。它已连续8年荣登500家合资企业的榜首。“桑塔纳旋风”给我国制造业界的人士深刻的启示,也使所有愿意参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外国投资者大受鼓舞。
  近日,记者来到这座以白色建筑为主的汽车城。在采访了中德双方的经理和几位管理人员后,记者领略到“桑塔纳旋风”的魅力,体会到人们何以把上海大众看作我国现代轿车工业的开路先锋,视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栋梁。
  一国产化率:从2.7%到93%
  1985年,上海桑塔纳投产时,我们能自主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只有轮胎、车用半导体收音机、喇叭、车外天线及小标牌这五件,国产化率为2.7%,那时是靠组装从德国进口的散件生产轿车的。由于进口散件关税高,成本下不来;再加上外汇额度有限制,产量上不去。徘徊两年多,国产化率只提高了3个百分点。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涉及化工、冶金、机电、仪表、纺织等部门。提高国产化率,就是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1987年底,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和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三年实现国产化”的目标,全国20个省市的290多家零部件厂参加的“国产化共同体”成立了,开展了全国性的大协作。
  针对零部件生产要不要坚持大众汽车集团标准的争论,当时的上海市长朱镕基明确指出:坚持标准,不搞“瓜菜代”。1991年上海大众实现了预期目标:车身和发动机国产化率达到70%。此后又实现了几次跳跃性的增长,到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达93%,桑塔纳2000型达88%,桑塔纳已成为地道的中国产品,我国轿车工业终于结束了进口组装外国整车的历史。
  国产化过程,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凤凰涅槃”。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总经理洪积明说,它为我国现代轿车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事例印证着这一论点:1995年上海大众开发桑塔纳2000型时,我们已能自主生产65%的零部件;1998年上海通用公司试生产中高档别克轿车,零部车的国产化率达到40%,对比当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起步时的2.7%,我们的轿车工业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上海大众副总经理曼弗雷特·海因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国产化。他说,对于国际跨国公司而言,国产化就是产品当地化,是降低成本、保住市场份额的方法,符合“全球采购”的战略。这是一桩两厢情愿的好事。大众汽车集团愿意为此提供一切技术援助。
  二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
  海因彻副总经理在谈到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功的经验时,强调了职业培训的功效。1986年和1996年,上海大众先后投资100万元和1000万元,建成了36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添置了教学设备。迄今已开设了电工、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30多门课,有近5万人次接受过长期或短期培训。培训部经理黄继荣介绍说,他们采用德国的双轨制培训模式,在这里接受过3年培训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既可拿到国家承认的中专或大专文凭,又能拿到技术工人准入证。十几年来,他们已培养了700多位毕业生,其中大多数成为车间骨干,不少人升任工长、值班长。
  记者走进几个教室,授课老师在教授汽车发动机、汽车模具等课程。每个教室只有10多位学生。黄继荣把这种小课堂的授课法喻为“精品小锅菜”,意指学员少,讲得精,学得深。课堂上学生个个动手,技能得到检验,这就不会产生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培训中心除了承担职业培训,还担负成人继续教育等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后备干部的选拔也由它承担。中心对这一类学员指定必修课,规定了应完成的学分,还引进德国的超专业能力评估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他们进行能力和潜力的测试。通过这种方式确定的后备干部人选,令人心服口服,各方都无异议。
  三积累资金滚动发展
  上海大众起步时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辆,远低于15万—30万的国际通行规模。当轿车产量增长到3.5万辆时,发现供不应求,董事会立即注入资金改造生产线。1990年,上海大众一期工程完工,形成了6万辆的生产能力。1992年上海大众跨出了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步:总投资23.65亿元的二期工程启动。在工程的设计建设中,广泛采用了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和自动检测技术,其主要设备大多是进口的,它们代表着国际汽车工业的一流水平。1995年二期工程完工,轿车产量突破30万辆。
  就这样每三、五年跨越一台阶,上海大众的资金在滚动发展。总资产从起步时的3.5亿元扩大到1998年的180亿元,注册资金增加到23亿元。在资金积累过程中,不能不提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公司发展之初董事会作出决定:发展初期不分红。从1985年到1993年的8年间,尽管年年盈利,但中德双方的股东都自觉自愿地遵守这个决定。正是这些年的积累,使上海大众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向着开发中国自主设计生产轿车的宏大目标迈进。
  四向自主开发迈进
  在实现了一系列辉煌的飞跃后,上海大众领导层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洪积明说,是形成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上海大众已经走出一条从散件引进到联合开发车型的道路。去年他们和大众汽车集团联合开发的桑塔纳2000GSI“时代超人”成功推向市场,在我国轿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联合开发的过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轿车开发人才,为我国自主开发打了基础。就像当年面临着提高国产化率的巨大压力,上海大众的决策者感到中国自主开发轿车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公司制定了着眼未来、面向新世纪的自主开发计划。一是于1997年投资1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这个中心包括两个部分,技术中心和轿车试验场。技术中心已经竣工,年底投入使用。技术中心和公司办公楼毗邻,占地4万平方米,分为造型、测试、试验等车间。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轿车研究与开发中心。
  记者来到造型车间,大厅里摆放着为原大1/4的汽车油泥模型,那是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学生的实习作品。来自大众汽车集团的造型师罗斯纳格正在指导两位年轻人做泥模。他说,造型师主管轿车的外形设计,客户对轿车口味不同,有的喜爱风格强劲的,有的喜爱小巧玲珑的,因此,设计师得不断地汲取灵感,发挥创造力,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车型。造型大厅的中间,陈放着帕萨特B5型轿车,这辆车呈滴水型曲面,线条圆润、典雅华贵,它被美国评为1999年最佳家庭轿车。帕萨特是上海大众打出的一张王牌,从价格性能比看,它有可能实现销售上的突破。上海大众引进德国款帕萨特并对它作了改进,将车身加长了100毫米。改进型的帕萨特,涉及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全公司将此视为实现自主开发能力的一次大练兵。记者在大众参观,总是听到人们谈论帕萨特。现在,当帕萨特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确被镇住了,我分明感到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罗斯纳格笑着说:“它是交通工具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我相信这是最好的!”
  从零起步,设计最好的轿车,不是一句空话,它正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计划在实现。去年,上海大众又启动了“41人计划”。从年轻工程师中选拔41人分3批到大众汽车集团总部沃尔夫斯堡的设计部门,和德国同行共同进行设计和开发。研究期定为3年。头两批工程师现已在沃尔夫斯堡的设计室里了。上海大众提供全部费用,大众汽车集团的核心和机密的设计部门向中国工程师敞开。这是上海大众富有战略远见的大手笔,是我们制造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是大众汽车集团慷慨无私之举,它再次表明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41人中,有可能产生中国自己的轿车设计大师。
  “轿车进入家庭的时代一定会到来,而且很快会到来。我们拼命在做,为这个时代的到来作好准备。”这是采访结束时洪积明对记者说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企业家,有这样的雄心和胆略,中国轿车工业的腾飞指日可待。
  压题照片: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厂(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