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天蓝海岸嵌明珠——法国尼斯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9
第6版(国际)
专栏:出方归来

  天蓝海岸嵌明珠
  ——法国尼斯印象
  中国新闻代表团
  10月20日,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出发,乘世界一流的凯斯宝大客车,沿高速公路直奔法国。车行800公里,傍晚时分我们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尼斯。
  神秘的地中海,深蓝、透明、洁净。在它漫长的海岸线中,西从法国的小城圣特洛贝,东到意大利的芒通,绵延200多公里,夏天最高温度26℃,冬天最低温度13℃,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草似锦,法国诗人埃雅尔首次称之为“天蓝海岸”,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米斯特拉尔来到这里,深深爱上冬天非常温暖、夏天也不炽烈的阳光,热情地赞扬这里是“太阳帝国”。尼斯,就坐落在这条天然的蓝色海岸线中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使湾的大海和草木绘成的蓝色丛中。
  据资料记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著名画家毕加索以及许多国家的元首都在这里居住过。只要看看这里的海、这里的树、这里的建筑,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都向往这里。尼斯的海水没有一点污染,这同世界上没有污染的海水有相同点:岸边呈浅黄色,由底部的泥沙“染”成;往里是碧绿色,是海底植物的颜色;再远处一片深蓝色,那是深海水的杰作。这里与其他没有污染的海水也有不同点:尼斯一年有300多个晴天,光照时间比伦敦长一倍还多,清澈透明的海水在阳光下不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清晨在海风的习习吹拂下,放射出银白色的鳞光;中午像镀上一层黄金,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傍晚抹上一层彩霞,像有一块红布盖在海面上。每天清晨,曙光慢慢揭去夜幕,你站在那宽阔的海滨,沐浴着沁人肺腑的海风,等待海上日出,不久就会发现,一轮红日在如林的桅樯中浮出,简直像是沿着桅杆,徐徐爬上天空。
  一个城市的面貌不管怎么变化和延伸,总要打上历史的印记。特别是尼斯处在欧洲的大环境下,非常尊重历史,注重保留各个时代的建筑,因此在这里的街道、楼房有着多国风格,各种流派和谐地汇集在一起,像是几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师集体创作的一幅巨大的油画。我们沿着山顶“峭壁高速公路”从尼斯驶向摩纳哥,行不多远来到著名的中世纪小山村———埃兹村。这里海水湛蓝,一块巨大的石壁从海边拔地而起,形成了一座怪石嶙峋的孤峰。山上山下棕榈树、橄榄树、松树长年碧绿茂盛,只是长期与海风抗争,不少树干被扭曲,记录着它们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力量、沉重的代价。遍地的玫瑰花、茉莉花、康乃馨、水仙花、金合欢花万紫千红,四季常开。山间隐约看到点点红色和黄色,这是藏在绿树和鲜花深处的一座座别墅。这里吸引着许多世界名人:著名女作家乔治·桑一直眷恋着埃兹村,在这里写出她的许多重要作品;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1883年专程来到尼斯,从山下登上埃兹村,在村里生活很长时间。他从这里的曲折历史中悟出许多哲学道理,写下了他的哲学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分,使全书提前出版。
  尼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吸引更多的游人无疑是全市人们都关心的问题。对此,我们在采访中深有体会,他们的副市长、旅游局长、外联部主任分别向我们介绍尼斯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发给印刷精美的资料。资料有法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字,让我们这些记者中懂法文的、懂英文的和只会中文的各得其所。每年有300多万人来尼斯旅游,旅游者都求个顺心、舒服、愉快,这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苛刻,久而久之使尼斯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这种习惯随时可见:我们下榻宾馆的地板本来已经够清洁的,可每天早晨仍见工作人员跪在地上,把一块一块地板砖擦拭一遍;橱窗本来已经十分整齐,每天上班后,营业员仍然重新摆放一遍。
  吃的用的讲究“特色”,是尼斯人另一个好的传统。他们的大会堂就与众不同:一楼大厅里竖立着一个跷起来的大拇指———是一位大雕塑家按自己的指纹雕塑而成,只是体积比人还高大;楼里功能齐全———开会、展览、演出、宴请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且不去说,还装有能够移动的墙壁,根据展览的规模、宴会的大小、人员的多少,可以随时移动墙壁,组合成符合活动需要的空间,看上去就像是当初就为这一次活动专门设计了场地,没有任何临时组装的痕迹。他们的食品、用品一旦创出牌子,就把这传统做法保存下来,决不退化。我们参观了一家加工水果的小店,这是一家百年老店,老板已传了5代。他们用手工对新鲜的水果进行加工,既保存了水果原来的滋味,又可以较长时间地储存,受到人们的欢迎。接待我们的是该店的第五代传人,他认真地对我们讲:“我们一代代都沿用前辈的好做法,因此加工的水果质量一直很好,从来没有积压。”我们品尝了一块加工好的杏肉,的确不错,杏味仍然很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