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皖东南:上山再创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皖东南:上山再创业
  王启明许锡兆
  走进皖东南山区,便被那绿色世界所陶醉:蒙蒙细雨中,云雾如白色的轻纱在群峰间缭绕,泉水沿着山隙弹奏着欢快的乐章。微风拂过,不见边际的林山竹海抖落着的水滴,浸润着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
  皖东南有5个是省定重点山区县。眼下,他们正在开展第二次创业。
  在“山是大头,林是主体”的宁国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全社会投资开发林业的决定,大力提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投资入股开发山场。市委书记、市长都掏钱入股,开发山场。18个月来,有17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集体、296名机关干部和职工个人共投资710万元,加入股份合作制形式的山区综合开发项目,新辟林果生产基地2.6万亩。目前,这种投资林业的势头有增无减。
  在政策的感召下,宁国市的一大批城镇居民也加入开发行列。他们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到山区或租赁山场、或让当地农民以山场使用权入股,办起一个个经济林园。河沥镇林业站的招聘干部李谢恩,先后办起一个苗圃、两个银杏园,总面积达561亩。他投资120余万元兴建的420亩桂花树银杏园,如今已是青绿绿一片。这片山场的原承包者———80多个农户,仅从银杏园获取的劳务收入户均就有3000多元。
  在皖东南山区,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荒山秃岭,是导致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如今,这些地区大多披上了绿装。绩溪县伏岭小流域属粗花岗岩强度风化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从90年代初开始,坚持10年不辍,大规模地开展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他们用“一封二造三退”的办法,封山育林1467公顷,荒山造林112公顷,退耕还林50公顷,植被覆盖率由45%提高到85.5%,林业产值由每年50万元提高到376万元。同时,加大了工程治理力度,兴建水利水保工程450处,修复小水电站一座,坡田改成梯田,老虎灶改成省柴灶。10年间,这里的粮食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农民口粮基本自给。如今,伏岭流域不再是荒山秃岭,而成了青山秀水之乡。
  皖东南山区与发达的江、浙、沪相邻。面向江、浙、沪和国内外市场,改造和扩大名特优经济林果,引种优良品种,大力调整林种结构,在皖东南山区已成为林农的追求和实践。
  广德县是全国有名的“竹海栗乡”。竹子生产过去都是用材竹,为适应市场需要,全县48万亩毛竹林,已有20%改造成笋材两用林,亩均效益增收350元左右;近几年新发展的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达12万亩,增收效益更为明显。宣州市华阳乡原是个高山穷乡,长期靠市场滞销的竹、茶等初级产品维持生计。他们利用当地林木资源丰富和气候湿润的条件,生产市场看好的香菇,去年种香菇30万株,今年仅夏菇就种有200万株,人均可增收400余元。
  市场是一所大学校。它不仅教会农民应该种什么,而且教会农民怎样才能多赚钱。近些年来,林果产品的深加工和以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农民专业协会,正在皖东南山区如火如荼地发展。
  宣城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皖东南山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一批山区名特优产品,用注册品牌堂而皇之地挺进国内外市场。1998年,这里就有“林佳牌山核桃”、“水东牌蜜枣”、“太极牌竹制逍遥椅”、“岚牌天山真香茶叶”等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