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濮阳主色调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0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11)

  濮阳主色调绿
  本报记者李杰
  ●濮阳“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均公共绿地达7.2平方米,跻身“国家园林城市”之列;
  ●濮阳是一座绿色之城,也是一座文明之城,每月一次的“月末奉献日”活动吸引众多市民自发参与;
  ●优美生态环境,为当地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位到河南省濮阳市考察的瑞士客商,在濮阳街头碰见这样一件事:一位卖冷饮的老太太,一路小跑来到离她不远处,捡起一块废纸后,回到自己摊前放到自备的垃圾袋内。此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后来再来濮阳与某厂签订合作合同时,仍念念不忘。
  细微之处见精神。濮阳人如此爱护自己的家园,这个城市怎能不让人流连?!近日,记者来到濮阳,展现在眼前的是:大街小巷,一街一景,一路一貌;居民小区,草坪如毯,鲜花争妍;机关庭院,雕塑别致,翠绿宜人,街心花园,匠心独运,清新优雅;城区周围60公里的绿色走廊,给人以“疑是置身森林中”的感觉……时时处处流动的绿已成为濮阳的主色调。据介绍,濮阳市区道路绿化率已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共绿地7.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城市。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隅,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随着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于1983年在田野乡间建立起来的。全市所辖5县1区,其中有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是什么原因使之营造出一片树绿花红、芳草连天的绿洲?又是何种动力使之在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基础上,进而跻身于“国家园林城市”之列?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濮阳市委书记张世军。他的回答很明了:放眼长远,打破常规,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拉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建市以来,濮阳市历届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创建卫生、绿化、园林城市过程中,始终信守着“四个不变”,即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创建的决心不变;无论领导班子怎样变动,创建的恒心不变;无论财力有多紧张,创建的进度不变;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创建的信心不变。
  城市环境建设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投入。濮阳市尽管财力十分紧张,但为城市整容却不遗余力。同时,为增加城市绿地,他们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园林绿化建设,采用征地、租地、民助公办等多种形式大搞绿化。市中心广场建设中,因财力不足,不能一次性征地绿化,就采用了租地形式,建成了300多亩绿地。在大环境绿化中,为节约投资,又不增加群众负担,他们采取了调整结构,区乡分片包干,政府适当补贴,建成了西环银杏园、马颊河风景林带。
  有了绿地、花圃,濮阳人还意犹未尽,去年以来他们投资4500万元,在城区公共场地修建了20多个街心花园、园林小品和40多座城市雕塑。同时,筹资建成了市博物馆文物库、剧团排练厅、图书馆、体育场和乒乓球训练馆。这些建设项目不仅使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而且使城市功能更加健全,文化氛围更加浓烈了。
  人是发展之本,城市之魂。濮阳市坚持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濮阳市,《市民应知应会》、《文明指南》、《交通知识》、《社会公德读本》等,几乎家家俱全。每月一次的“月末奉献日”活动吸引众多市民自发参与,星期天、节假日上街义务维护城市环境秩序的离退休干部、中小学生、机关干部更是随处可见。
  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越来越高的知名度,积蓄了难以估计的无形资产。据了解,近几年来,来自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客人到这里观光考察,仅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新增了180多个外资企业,投资7.5亿元的合资企业“联华”,1.2亿元的港资企业“益豪摩托”、1.5亿元的内资企业“昆濮市场”等相继在这里落地生根……(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