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0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报记者顾玉清
  当8月的北京还是热浪逼人的时候,澳大利亚却是百花绽放的初春。一踏上这块大陆,那片晴朗天空,那种斑斓色彩,那份盎然绿意,那股清新空气,扑面而至,令人兴奋,旅途的劳顿也就随之消失了。
  澳大利亚是于1770年才被发现的一块“未知的南方大陆”。当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在现在的新南威尔士州登陆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使其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景色迷人,旖旎多变。既有崇山峻岭,也有平原、峡谷和草原……若干年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游历过澳大利亚以后,也将它描绘成美丽得如同充满“崭新谎言”一般的大陆。今年8至9月,记者随“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培训团”一行,访问了这块在当今世界很少受污染,自然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
  在澳大利亚培训、学习期间,我们对澳大利亚人如何搞好城市建设、保护环境以及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相比,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为768万多平方公里,而仅有人口1700多万,大约是中国人口的1/70,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据介绍,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人即便不劳动,其拥有的自然资源也足够他们享用600年。世行的另一项统计数字显示,澳大利亚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澳大利亚因此被视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这一令人羡慕的结果除了有先天的一些优越条件外,与澳大利亚人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不无关系。
  无论在悉尼、墨尔本,还是在布里斯班或黄金海岸,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十分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保护。满山满城的桉树林,大片大片的绿草地,毗邻街区的蓝色大海,红瓦尖顶的田园式住宅,较为便利的立体交通,构成了澳大利亚人迷人的生活空间。即便在悉尼或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处处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在市中心的楼宇和街道之间建有无栅栏的开放式公园,园内绿草如茵,大树盖地,闹市与公园只有一步之遥,游人悠然自得地在园中徜徉;路边见不到裸露的土地,全是花木和草坪;海滨的浴场设备齐全,沙滩晶莹洁白,免费向人们开放;无论在林间、牧场,还是在公园,许多地方摆放有烤炉、桌子和凳子,供游客野餐之用。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别墅和楼宇的房顶上,据说都有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清洗,显得非常整洁;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阳台上、屋檐下,除了种养花草之外,不得堆放杂物。各家房前的草地必须定期修剪,以保持优美的环境,使当地地价增值。
  澳大利亚生活环境最让人舒心的莫过于城市上空碧蓝无云、明净如洗。像其他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同样面临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企业不能为眼前利益所动,必须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按照与联邦政府签订的协议,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至2000年每年减少有毒气体排放2500万吨的目标。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变得非常迫切。在悉尼,我们参观了一些垃圾处理公司,人们进行有选择填埋和分类处理的同时,还采用自然界的虫类对垃圾实施生物处理后使其变成肥料,从而达到了成本低、效益好、可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澳大利亚淡水资源缺乏的情况,澳环保局提出了为期20年的“干净河流”计划,以确保水源免遭污染。
  澳大利亚人对大自然的呵护可以说到了极致。人们在公共场合不仅不随地吐痰或丢扔垃圾,而且还自动成立了“绿色军团”志愿者,经常开展街道、海港、河湾的“清洁日”活动,其成员目前已达到50多万人之多。在公路的两边,不时见到立有进入袋鼠区或考拉区的标牌,要求驾驶人员减速慢行,以防止伤害野生动物。即使在人迹稀少的自然保护区,对房屋的搭建,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政府均有严格的限制。
  澳大利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当地大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性循环又将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澳大利亚人正在着力追求的。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垃圾的处理和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加强城市规划,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