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老舍故居见风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2-05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老舍故居见风骨
本报记者刘琼
2月1日,老舍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对外开放,当日便吸引了许多文化人前来寻踪。记者还通过老舍家人及老舍研究专家了解到,老舍在山东济南、青岛以及英国伦敦还有多处保存良好的旧居,它们连同以下三个“家”,构成了老舍生命活动的主要轨迹。
“小羊圈胡同”:平民意识
“院子东西长而南北短。东房北边有块小空地,是厕所。南院墙外是一家老香烛店的晒佛香的场院,有几株柳树。南房前面,还种了两棵枣树。”这是老舍长篇代表小说《四世同堂》中祁宅的概貌。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祁宅几乎就是老舍出生地——北京新街口南大街小羊圈胡同(现已易名小杨家胡同)舒宅的翻版。老舍出生破落旗人家庭,父亲早逝,全家靠母亲做苦力为生。清寒的生活使老舍日后能以城市贫民眼光透视这个“礼仪之邦”的“首善之区”的变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以及晚年未完成的《正红旗下》正是以北京贫民、平民生活为背景,记载了丰富的市民风俗情景。独特的人生观照和质感丰厚的“北京味”语言使老舍赢得“京派”作家和“人民艺术家”的称誉。老舍研究会秘书长关纪新认为,没有小羊圈胡同的十四年,便没有老舍的文学生命。
1966年8月24日,老舍自沉太平湖。太平湖距小杨家胡同大约半站路。从生到死,老舍画了一个圈。
“多鼠斋”:认识社会
今年1月26日,重庆北碚“老舍旧居纪念馆”正式挂牌。抗战时,这里是蔡锷路44号,今为民生新村63号副16号。
据老舍的儿子舒乙回忆,1943年秋至1946年2月,老舍全家借住在此。该房原系林语堂所有,抗战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会址。房子很洋气,里面是木地板,外墙是砖的,呈黄色。舒家住在西半边。因为房中多老鼠,老舍笑称“多鼠斋”,并把自己的一系列散文命名为《多鼠斋杂谈》。物价飞涨,又没有多少收入,一家人生活极其困难,经常处于半温饱状态,然而精神很愉快。在这座中国现代许多鼎鼎有名文学家住过的小楼,老舍的长篇小说《火葬》、抗战回忆录《八方风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等相继诞生。老舍当时是全国文艺界“抗协”总负责,社会影响很大。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加深,《四世同堂》第一部和第二部应运而生。老舍从此一改前期偏重曲艺、话剧创作,笔力开始投向社会生活容量大的中、长篇小说。
“丹柿小院”:热爱生活
1949年底,由美国归国的老舍,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特许,用稿费和版税筹得一百匹白布购置了迺兹府街丰盛胡同10号,即今天的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热爱生活的老舍终于有了一所自置自理的小院,特别高兴,养了许多花,有昙花、腊梅、令箭荷花、海棠,光菊花就有一百多个品种。养花的甘辛,老舍全写进《养花》一文。这篇充满生活情致的文章被选入小学生语文课本。老舍还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树。秋天,柿树缀果,菊花怒放,好客的老舍邀集朋友吃柿吃蟹、品菊品画。小院一时成为北京文化名人聚会之地。“丹柿小院”因而得名并出名。
直到去世,精神和物质获得双倍解放的老舍,后半生一直未曾离开这所闹市中的温雅小院。十六年里,创作了二十四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约四百万字。《龙须沟》、《茶馆》、《女店员》、《正红旗下》等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附图片)
左图:老舍全家照。摄于1946年初重庆北碚老舍故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