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马累城掠影——马尔代夫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1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马累城掠影
  ——马尔代夫纪行之三
  本报特派记者王南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城,坐落于马累岛上,是座风格独特的岛城。马累岛位于马尔代夫群岛中部,四周环拥大小不一的珊瑚岛。如果说马尔代夫是朵鲜艳的“印度洋之花”,马累城则是这朵鲜花的花蕊。
  距马累城东北1公里许,有个胡尔胡勒岛,马累国际机场就设在该岛上,这里是进出马尔代夫的主要门户。马累城海港和码头遍及城区四周,其中以位于城区西北、西南的两大海港,以及位于城区东北的码头为主。记者就是搭船从城区西北一侧的商港进入马累城的。
  马累城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6万多,是全国人口最多、最稠密的地方。城内树绿草青,街道清洁,有数处历史、宗教遗址。城区中部偏北,有苏丹公园和国家博物馆,以及马尔代夫最大的清真寺“大周五清真寺”。城北滨海大道及其附近街区,是商业区和政府机关所在地,这里店铺林立,繁华热闹。
  由于城小街不长,当地居民大都习惯于步行或骑自行车。城内出租车载客时,从不“打表”按里程计费,无论距离长短皆是定价,一般为15个拉菲亚(马尔代夫货币,约合12元人民币)左右。外国人搭车付费稍多,在这里也很常见。类似“宰老外”的现象,在乘船、住店和购物时也有发生。为此,马旅游部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受理这类投诉。
  信步来到商业区,逛了几家店铺,虽说其“门面”不大,但装潢却较讲究,店主和伙计几乎都会英语,待客也还殷勤。看了看货架陈列,大都是“舶来品”,而且价格昂贵,令人咋舌。1.5升一瓶的矿泉水,售价约2个美元,尽管比角之岛的水价便宜了一半,但还是让人难以接受。令记者遗憾的是,逛完店铺发现,在店内不曾看到一样中国商品。
  待到夜幕降临,商业区气氛正浓。彩灯齐放,店门洞开,顾客们出出进进,有说有笑。不经意间见到一块汉字匾额,悬挂于朱门之上,定睛细看,上书“南海渔村饭庄”,才知是家中国餐馆。于是,动了在此就餐的念头,并径直走了进去。
  原以为老板是位广东人,谁知竟是一对来自南京的年轻夫妇。饭菜口味非常一般,不仅离“南海”相去甚远,简直就是不伦不类,而且结账时价格不菲。饭后才发现,厨房里掌勺的“厨师”竟是位地道的北京人,看样子从前不曾干过这行。据他自己说,他已“出来”多年,曾在东欧练过摊,后来觉得那边不太好“混”,才辗转来到这里。那对夫妇告诉记者,这家餐馆是他们与当地人合伙开的,生意好坏无常。
  就在我就餐的前后,共来过两拨约20位中国人,他们都是来此旅游的,当晚在这家餐馆包饭。从其神情和衣着上看,这批人可能属于国内“先富起来的”那部分。
  据记者从马旅游部了解,赴马尔代夫旅游的中国内地公民近年来逐年上升,虽然绝对数量还不是太多,但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1997—1998年为20.2%,属于赴马游客增长幅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赴马旅游。他们在欣赏岛国风光的同时,也将向当地民众和社会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