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中西合璧创“钢琴之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中西合璧创“钢琴之骄傲”
  本报记者吴绮敏
  “钢琴之骄傲”,这是世界钢琴演奏大师贝尔曼在一架珠江牌卧式钢琴上留下的墨迹。当时他首次用珠江琴举行了访华演奏会,对之一见钟情。今年5月,贝尔曼再度来广州演出,又一次选中珠江琴。他说:“珠江琴能给我灵感,一按琴键就有一种交流的欲望。”他还希望用珠江琴在欧洲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珠江琴。中国品牌的钢琴博得西方大师的如此厚爱,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翻看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广州钢琴厂)的业绩,记者发现这家国有企业正以豪迈的热情书写着一个个不凡的记录:1998年钢琴产销量达7万架,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占有60%的国内市场,产品出口到美、英、法、德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钢琴总量的40%。而且,珠江钢琴集团的产品供不应求,货款100%回笼,生产、销售和资金均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成功的背后总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总经理童志成对此感慨万千。这位出自钢琴制作世家、17岁就进入广州钢琴厂从学徒起步的“老总”,与琴厂共度40载光阴。他对记者说,改革开放给珠江钢琴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成功的技术引进和改造,使珠江钢琴的命运出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珠江钢琴集团先后聘请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的专家,既学习欧洲传统的、精品性的技术工艺,又学习美国人的市场服务观念,还引入了亚洲钢琴厂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之道和管理诀窍。
  提到引进智力和引进技术,珠江人首先会提到美国专家查理斯·科雷。这位“友谊奖”获得者在退休前是美国乌利兹钢琴厂的厂长,对钢琴生产的质量控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987年后的10多年间,他几乎每年两次来到珠江集团,深入生产现场和工艺、技术、质检部门进行观察和了解。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复合音板和复合键板制造工艺运用于珠江钢琴,彻底去除了珠江琴原有的共鸣板和键板因环境气候变化出现变形和爆裂等老毛病。他还加强了钢琴击弦机这一关键部件的润滑度,提高了灵敏效果。
  在科雷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珠江钢琴集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提高了钢琴的整体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不但连续获得国内的“金质奖”、“金桥奖”,还分别在法国、西班牙和墨西哥获得“优胜奖”、“金星奖”和“钻石星奖”等殊荣。科雷被珠江人尊称为“钢琴白求恩”。
  12年来,珠江钢琴集团为引进技术而投入的资金每年几乎都在500万元上下,迄今总投入已有5亿多元,其中引进国外智力占有重要比例。闻名世界的德国钢琴设计专家来厂进行技术指导时,珠江钢琴集团每天要为他投入2万元。童志成总经理的名言是:“金钱是暂时的,技术是永远的。”
  事实证明,这种高投入是值得的。在德国专家的建议下,珠江牌立式钢琴系列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特别是经他指导生产出来的UP130T型钢琴被公认为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声学品质和弹奏性能提高很大的上乘之品,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销会和国内钢琴专家征询会上,人们一致认为这款钢琴的音色超过了亚洲先进水平,并具有欧洲品位。
  童志成认为,引进技术的关键是要落实在消化、吸收和提高三个方面,同时可以培养和锻炼出具有高技术素质的员工队伍。如果说珠江人对科雷的指导意见几乎是“拿来”就用,那么对德国专家的意见却往往要“嫁接”后才能实施。因为,欧洲的钢琴生产几乎是手工作坊式的,做出的钢琴体现着“灵性”,也正是由于这灵性,才使其制造工艺占据世界顶尖的地位。珠江厂在标准件的流水线上,引进德国、法国的钢琴技术,体现出他们颇有远见的发展战略:既要以高质量、高产量占领市场,又要使艺术品质超越亚洲钢琴,与世界顶尖的欧洲水平看齐。
  现在,珠江钢琴集团已整体兼并广州市乐器工业公司及其所属全部工厂,从而进一步拥有吉他、提琴、鼓乐及民乐等中西乐器产品。童志成的气魄与珠江人的苦干加巧干相得益彰,正把珠江钢琴集团引入一条充满希望的高速发展之路。(附图片)
  左图为国内外钢琴专家、教授品评珠江钢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