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调整不会一劳永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调整不会一劳永逸
  江苏徐三保
  在整个农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往的实践,我认为搞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必须把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所谓适应性调整,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选择;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形成产业化。调整非今日始,就我们江苏丹阳市来说,大的调整有两次,一次是80年代中期,调出8万亩面积,种植桑树,加上原有的就是10万亩,形成了茧丝绸一条龙,在主产区达到户均一亩桑,蚕茧收入超千元。同时,全市五大缫丝厂安排农村青年就业2万余人,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上了一个台阶,80%的农户盖起了楼房;一次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调出6万亩面积(主要是低洼低产的土地)开塘养鱼、发展水产品,全市涌现出上万个水产专业户,兴起珍珠等特种水产品养殖热潮,全市每年淡水养殖珍珠100余吨,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80%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这两次调整是成功的,它带来农业结构的优化、农民收入的增加,并进一步把农民推向市场。
  当然,每一次调整也都伴随着市场风险,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决定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
  调整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只讲长远利益,农民得不到眼前的好处,投资回报遥遥无期,农民承受不了,也不愿意干;只讲眼前利益,不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战略,也会使农民疲于奔命,得少失多。在新一轮调整中要找准结合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丹阳市的做法是以十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十大基地建设。这十个龙头企业有搞粮食加工的,有搞畜禽加工的,也有搞林木加工的,比如意杨工程,由我市一家合资企业当龙头,这家企业已投入2亿多元,它以意杨为主要原料,年生产中密度纤维板6万立方米,优质地板150万平方米,与其相配套,全市计划利用河滩、岗坡地3年内发展意杨万亩,由于龙头带动,农民种植意杨不愁找不到销路,政府指导农民种植,心里也有底,可以避免调整中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对农民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作者为江苏丹阳市副市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