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植根群众——记河南省十佳青年张慧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1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奋斗者之路

  植根群众
  ——记河南省十佳青年张慧彬
  王伟
  伏牛山区的冬天,干冷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在刮。天上,一群大雁顶着风奋力地飞着;地上,两个汉子一前一后,骑着自行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急匆匆地往前赶路。这是1998年10月的一天。这两个骑车的汉子,一个叫张慧彬,新任河南省禹州市文殊乡党委书记;紧随其后的是乡党委秘书。这是张慧彬上任的第二天,就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奔走,已经走了33个村,现在是第34个。
  张慧彬刚到这个乡的时候,全乡34个村有1/3的村级领导班子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如何改变这一状态?他想到了群众。他就是在与群众座谈中,了解到许多真实的情况,许多办法就是与群众交谈中得来的。这一段时间,他走访的村干部和群众达700多人,收集合理化建议达60多条。
  情况吃透了,良策也有了。张慧彬大刀阔斧实施改革:针对基层组织建设这个薄弱环节,以支部整顿为突破口,把1999年确定为提高素质年和形象塑造年,使全乡很快消除了三类支部,基层党支部重新焕发生机。接着,张慧彬带领乡里80名干部分村包点,解决部分村的“疑难杂症”。
  文殊乡是个穷地方,穷就穷在乡镇企业不发达,农业没有形成特色,要想把这个乡的经济搞上去,就得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高效农业。经过深思熟虑,张慧彬提出出路就在于筑巢引凤,以撤乡建镇为契机,科教兴乡,固农强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张慧彬的带领下,全乡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昔日破烂不堪、狭隘拥挤出名的文殊大街,随着文殊工贸小区街道硬化,文殊—方山、文殊—神后柏油公路的兴建,面貌焕然一新;全乡程控电话增容2000部,该乡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乡政府上网的乡。去年10月至今,全乡已招商引资800余万元,新上项目65个。同时,他们还加大文殊发电厂的龙头带动作用,使煤炭、建材、铸造、板材加工、养殖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并逐步优化工业结构,由资源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化。1998年,文殊乡乡镇企业总产值2.05亿元,入库税金38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5元;今年,该乡乡镇企业总产值可达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文殊乡发生了可喜变化,张慧彬也荣获了河南省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等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