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知难而进,奋斗不已,这就是龙港之子杨安辉——青春的亮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1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奋斗者之路

  知难而进,奋斗不已,这就是龙港之子杨安辉———
  青春的亮点
  本报记者袁建达
  谁都知道东海岸边有个温州。谁都知道温州附近有个龙港农民城。杨安辉就是龙港镇出类拔萃的年轻人。
  1985年,年轻的龙港小伙子杨安辉被上级任命为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白沙乡副乡长。当时的白沙,是全县出名的“三差乡”:群众生活差,社会风气差,干部素质差。15年期间,杨安辉服从组织安排,3次到白沙任职,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但改变了昔日的落后面貌,而且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杨安辉到白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围海造田。随着党的富民政策迅速被落实,名闻中外的龙港农民城诞生了。但随之也出现了城市建设与农村争地、农业生产水平与产出能力差距拉大等等的矛盾。白沙要脱贫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利用海涂,向大海要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年轻的杨安辉主动挑起拦海造田的重担。他同党委一班人一起,组织起10万人次民工,两次围海造田,筑起了一条高十几米、长4公里的高标准堤坝,造田5500多亩,给白沙群众带来价值千万元的经济回报,同时给龙港城市提供了建设用地。白沙乡改为白沙办事处,杨安辉担任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后,他的目光放得更远了。1997年后他又用两年时间,带领群众筑起了一座能防御50年一遇海灾的标准堤坝,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涂综合开发。
  建设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区,是杨安辉在白沙干的第二件大事。怎样让白沙的农业从过去的小户经营变成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和高效化经营,一直是萦绕在这位年轻干部心头的问题。他相信“多用脑筋多用腿,多干实事少用嘴”。为了掌握农业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他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召开了100多次村干部、老党员和老农民座谈会以及村民代表大会,反复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发展当地农业的10条措施,深受群众拥护。当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龙港镇作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后,杨安辉又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提出在已开垦但不宜种植瓜菜的1万多亩涂园旱地上建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发展目标。这项“大手笔”的第一期工程从1996年9月开始,1997年春耕前完成;第二期工程目前也已初具规模。为了早日建好农业园区,整整3年,杨安辉没有歇过一个节假日,连老父亲病重住院,他也顾不上,只托妻子前去护理。经过艰苦奋斗,一个“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渠成网”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终于初步展露在东海岸边。
  杨安辉之所以拼死拼活、无怨无悔地带领群众围海涂、造良田,源于他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15年来,他带领群众修筑了总长达24公里的9条机耕路和4条水泥路,帮助52户贫困户脱贫,帮助45名失足青年迷途知返,使全办事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每年春节,他都让机关干部早早回家过年,自己独守办公室或转到各村去处理群众过年中遇到的问题。
  天道酬勤,青春无悔。1998年,白沙现代农业园区通过验收,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白沙造田项目经验收,成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杨安辉连续10年荣获苍南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