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红都”纪事——从“水、路、气”看瑞金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4版(要闻)
专栏:

  “红都”纪事
  ——从“水、路、气”看瑞金新气象
  本报记者富子梅洪岩崔士鑫
  “红都”瑞金,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都永载史册的;
  “红都”瑞金,又是以“送郎当红军”、“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事迹感染着共和国的一代又一代人。
  共和国成立50周年了,瑞金不仅以往日的庄严,更以今天的新气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前来瞻仰参观的人。国庆前夕,记者在瑞金采访时,这里的沧桑巨变深深感动着我们。瑞金的同志自豪地告诉我们:“只要看看我们的‘水、路、气’,就能知道如今的瑞金变化有多大!”
  他们所说的“水、路、气”,指的便是自来水、水泥路和沼气池。
  自来水,让“红井”真正成了历史文物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学课本中的这段往事记录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也道出了“红都”人民吃水难的问题。
  “红井”位于沙洲坝镇的沙洲坝村。今天的“红井”,依然古朴如初,井水仍然清澈可饮,不过当地的老乡说,现在农民也都吃上自来水啦,不用大老远从“红井”挑水吃了。
  过去沙洲坝镇是出了名的“十年九旱”,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的吃水问题,六七十年代,全镇打出了五眼机井,极大地缓解了吃水问题。1995年以来,镇里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厂,日供水量可达1000吨,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村民杨景春兄弟三个,这几年相继盖起了楼房。走进他们家的厨房,窗明几净,沼气灶旁就是自来水龙头,院子里还有一口压水井,洗衣洗菜就用它。
  市里的同志介绍说,瑞金90%以上的农民家里都吃上了自来水。瑞金各地的水井都像沙洲坝的“红井”一样,以后恐怕都要成历史文物了。
  水泥路,新农村的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瑞金农民从实践中明白了这个朴素的道理,以前泥水路如今旧貌换新颜,几乎都修成了水泥路,良好的交通条件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壬田镇凤岗村几年前还是泥水路,一下雨,无处插脚。1996年,张会昌当上村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集资修路。修近4.5公里的泥水路,对于当时还不富裕的村民来说,还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有些人不想掏钱。张会昌和其他村干部家家户户做工作,他还带头捐出1600元钱。
  乡亲们被感动了,10多万元很快筹集完毕,水泥路很快修好了。之后,张会昌又带领村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办企业,短短几年,凤岗变了模样。现在,村里电话、彩电普及率达60%,摩托车普及率达40%。
  沼气池,“红都”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刚到瑞金的时候,听说沼气在瑞金农村的位置举足轻重,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猪—沼—果、猪—沼—蔗、猪—沼—菜等多种生态模式的推广,已经为瑞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沼气池18800口,培植生态农业示范村70个,新增社会产值5800万元,沼气用户人均增收248元。
  武阳村用沼气已经好几年了,村支书郑海鲛领着我们参观脐橙田时说,武阳村是猪—沼—果生态模式。几年前,村里种的还是甘蔗,由于收购价格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后来镇里和村里根据掌握的信息,动员大家种脐橙,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60多岁的邹爱莲种了4亩脐橙,还喂了几头猪,粪肥既能产生沼气,又能肥田,如今猪肥橙旺。以前种甘蔗每亩只能得300来元,现在一亩脐橙能落个几千元。
  通过种果树,使用沼气,武阳村去年有了7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人均收入2100元。郑海鲛坚定而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村里的红军烈士很多。我们要对得起烈士,要让烈士脚下的土地更加肥沃。”
  这句话时时萦绕在我们耳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