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民间文化唤知音——“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之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保护世纪行

  民间文化唤知音
  ——“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之八
  本报记者卢新宁李泓冰
  只能用“恢宏”来形容山西省灵石县城东黄土高坡上的王家大院。
  这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层层叠叠的建筑,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静悄悄地向人铺陈曾经繁盛一时的晋商的旧日风光,讲述着封建时代中国百姓的人生理想。
  王家大院先后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这个静升镇的豪门望族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陆续出了42名官宦,不仅演绎出许多令人扼腕浩叹的兴衰故事,也留下这篇沉甸甸的建筑文化的鸿篇巨制。
  在深秋的暮色中,跟着当地文物局的专家,阅读王家几代人撰写的这篇“文章”,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震撼。在依山而建的庞大建筑群中,“诗礼传家”的大家族,将理想与追求、企盼与期待密密实实地砌在了连绵的砖瓦间。在这里,随处可以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细节:主人、家佣、仆人各有居所,即使是小小的厨房也被内三外四七道门分成了上中下三个等级,封建宗法礼教规定的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在整个大院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座门斗到每一道额枋,每一尊柱石到每一块墙基,几乎没有一处是空白的,石雕、木雕、砖雕,细腻地装饰着大院的每个局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让人从中经受中华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沐浴。
  山西是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在连续看了20天的古遗址和宫殿庙宇后,这些民居让人感受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另一面———民间文化的魅力。
  千百年来,民间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孔夫子时代,就有过“礼失求诸野”的先例,相对于庙堂文化,活跃在草野之中的民间文化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讯息,成为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一种象征。从民居建筑、服饰工艺,到音乐歌舞、饮食仪式,乃至风俗习惯、口头文学等等,相对于固态的“文物古迹”,民间文化的这些活态形式在代代传承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动面貌。曾经三顾王家大院而兴致未尽的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郑孝燮就认为,山西的优秀民居当与陕西的兵马俑、北京的故宫一样,同属于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保护文物眼下已成共识,而关注民间文化尚需一定的文化眼光,在这方面,山西省的做法值得称道。他们及早地对三晋大地千余所民居进行了认真梳理,并选择了其中最有价值者精心守护。早在1986年,祁县就将乔家大院辟为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其建筑文化的丰厚内涵;1995年起,灵石县又从拮据的财政中陆续投资3500多万元,对王家大院进行大规模修复,1997年建成中国民居艺术馆,将50多个院落,1000多间房屋,4.5万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畴。面对这一保存完整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激动地称之为“国之瑰宝,人间奇迹”。
  遗憾的是,像王家大院这样完好保存的民居在全国并不多见,更多的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与许多民间文化样式一起,消失在现代化的匆匆步履中,民间文化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北京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就有这样一组数字:60年代中期,北京的民间工艺品有300种之多,而目前只剩下30多种。也就是说,北京民间工艺品十之八九已从我们的身边永远地消失了。有关专家忧虑地指出,民间文化的日渐式微带有普遍性,这个问题目前远未受到关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至今没有一座国家民俗博物馆便是明证。
  据介绍,近年来,关注民间文化已成世界潮流;不少国家早已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本国、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使它们不致消失在现代化的喧嚣中。目前,我国也有不少专家正在呼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以抢救《文物保护法》涉及范围之外的宝贵民间文化。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强调,保护民间文化也应该与保护文物一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愿我们的后人在感受现代化浓厚气息的同时,依旧有机会沉浸于古老民间文化的享受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