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矾都”污染亟待解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矾都”污染亟待解决
  本报讯记者赵永新报道:位于东海之畔的浙闽交界处,本是山清水秀、稻香鱼肥的风水宝地。然而近年来,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的温州市苍南县烽烟四起,采矿点猛增到100多处,有证无证的大小炼矾厂最多时达28家。就在苍南县“靠山吃山”的同时,相邻的福建福鼎市前歧镇却饱尝着污染之苦;每年数十万吨的尾砂、矾渣和酸性废水沿照兰溪顺流而下,该镇境内的照兰溪及其沿岸的大片良田和入海处的滩涂、浅海成了“二废”淤积地,水质恶化,鱼虾绝迹,经济损失难以估算,两岸堆积如山的尾砂和矾渣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6年国务院作出清理“15小”的规定后,温州采取了不少治污措施,对污染严重的小矾厂进行断断续续的整治,拆除了8家小矾厂的炉窑。但是,最近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这里时看到,小矾矿部分工棚和沉淀池等设施仍完好无损。更为严重的是,沿岸堆放的矾砂随时有被雨水冲下溪的可能。苍南县的领导解释说:矾矿污染毕竟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总要给我们一点时间嘛。对此,饱受污染之害的前歧镇的群众说:苍南县的炼矾业确实是在600年前就开始了,但目前的污染主要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造成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治理工作不彻底———如果污染发生在苍南县,问题恐怕早就解决了!
  此外,温州矾矿落后的炼矾工艺不断产生新的污染。据介绍,温州矾矿目前采用的还是600年前的传统工艺———水浸法,炼成1吨明矾大约产生矾渣1.8吨,矾浆0.6吨。这些废物除去少量用作生产水泥外,绝大部分堆放在矿厂周围,已经堆积如山的渣山必将越堆越高。而且这样炼矾的资源利用率仅有5%,矾浆和矾渣中所含的数量可观的二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等白白浪费掉了。
  为尽快解决温州矾矿污染问题,近日在有关方面的催促和协调下,福鼎市准备利用苍南县丰富的矾矿资源,兴建一个年产量25万吨的钾肥厂。据了解,我国目前的农用钾肥90%以上依赖进口,钾肥市场前景广阔。这一项目建成后,不但使矾矿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还可以解决目前困扰闽浙两省群众的污染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