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景食”之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景食”之忧
  本报记者罗雪村图并文
  题注:近一二十年,我国的城市建设如狂飙突进,时下仍呈方兴未艾之势。人们不禁为越来越多的大厦、越来越气派的高楼欣喜之余,发现那些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筑也有令人扼腕之处:古典园林式建筑与现代风格建筑影像互相叠合、障蔽,建筑物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原有的优美和独具特色的建筑轮廓线变得杂乱交错,等等。在此,权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景食”。而这种“景食”现象,无意中已对一些城市的重要文化景观和名胜古迹的建筑视觉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景食”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名城也不同程度存在。我国一位驻外记者曾这样描述过巴黎的几个败笔:“艾菲尔铁塔西侧13区的那两处高楼群就是破坏城市风貌的丑陋之作,即使已被普遍接受的蒙巴那斯摩天大厦也远非无懈可击,你从卢森堡公园朝它一望便知,它跟城市的整体风格并不协调。尤其是八十年代在美轮美奂的王宫建筑群里冒出的那群涂有黑白条纹、高低不一的圆柱子,可以说丑不堪言。”
  以下展示的是一件件不太成功的建筑环境之作,在痛惜、慨叹、扼腕之余,人们似应再多一些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景食”现象?如何避免这些永久的遗憾?
  图①记者不久前在莫斯科红场一侧,观览克里姆林宫和中央历史博物馆这两座俄罗斯风格的历史建筑,发现它们那巍峨峭立的轮廓线不幸被身后“独立旅行社”等两座缺乏联系的现代建筑破坏了。莫斯科人戏称这类建筑是镶在古典建筑上的“一口假牙”。
  此外,记者也听到美国旧金山对高层建筑提出的抗议:那里原本是一个明亮、宜人的城市,但在短短十二年内,便被埋葬在像墓碑群式的天际线下。
  图②从北京朝阳门立交桥上向南眺望,二环路上车流滚滚,两边是日渐稠密的楼宇,因而在这一日渐逼仄的视觉环境中,非常需要一个使人感到舒展的空间、辽远的天际。可惜,一幢十三层高的灰楼恰恰插在透视的交点处,梗塞了人们的视线。
  图③北京什刹海前后海交汇处有座银锭桥,凭栏“往西北一看,真是气象不凡。后海的水面越往西越阔,阔到迷迷蒙蒙烟水苍茫处,便是一痕山影了,这就是有名的‘银锭观山’”(邓云乡语)。可如今,银锭桥还在,“银锭观山”却没有了。作家陈建功在其《痛兮银锭桥》一文中慨叹:“幸亏我们还可以看见愈发寥阔的后海水面,对岸杨柳如云般飘浮,绿云之上,仍有碧空如洗,远山渺渺……然而那栋乳白色的高楼是干什么的?它什么时候闯进了画面?———我们的北京一景,就这样因它而大煞风景。”
  近日,记者来到银锭桥,凭栏西望,见那栋乳白色高楼旁又冒出一片白色建筑,那“一痕山影”终被蚕食殆尽。
  图5“北京什刹海及其周围地区是历史文化风景区(侯仁之语)。”而位于什刹海东北向的鼓楼、钟楼又是什刹海的重要“借景”。(所谓“借景”,即有意识地将园外景物“借”到园内视景中,以景外之景丰实、陪衬和扩大景内之景,并使内外之景有机和谐地连成一个整体,此乃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手法。)这里也是京城百姓最喜欢去的地方。然而不知何时在钟鼓楼的身后,一座现代建筑硬挤进来“沾光”,但其体量、肌理、色彩、轮廓和文化属性,都与周围特定的古都风貌极不和谐,它成为人们视线中的一根芒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