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尧舜是几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尧舜是几人?
  靳朝济
  时下提倡领导干部要多学习,提高素养,这是对的。但是,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诗人书家非一蹴而就者。因此,领导干部在学识和书法未达到较高层次者,在发表文作、诗作、书作时应该慎之又慎。能够“今日把示君”,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基础功夫。否则,不但不能提高你的声望,反而会降低你的威信。
  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大可能样样在行。你是管文化的领导,当然文学艺术应该在行,但这“在行”也不一定非要达到专家的程度,“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嘛。但是,你若是一个管工业、交通的领导,完全不必以文艺不在行而惭愧,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去和人较量高下。古代以文取士,一般文官在题诗作字上贻笑大方的机会自然要少一些。但以武功封官的鲍超却也要想表现文采,他的做法就是把家乡历代名人题诗作文的碑刻题名部分的署名磨去,改刻为自己(找人捉刀)的署名。四川奉节的碑文下款处多有凹进去半寸左右者,即此公所为。这样一搞,他的长项———武功反而淡化,而他的短项———文采,却贻笑千载了,实在值不得。
  中国古人很讲究扬长避短,这避短又叫“藏拙”、“惜名”。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专门列有“惜名”一卷。在诗坛才高誉隆的李白到了黄鹤楼,本想写诗,抬头见壁上有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自量不能出此诗之上,遂打消念头,并感慨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反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李白真是善于“藏拙”的“惜名”者。
  如果不“藏拙”,结果会怎么样呢?明朝张岱的《夜航船》上讲了一个故事,足以说明问题:一个和尚与一贵家公子乘一条夜航船,同卧一处,贵公子高谈阔论,似乎满腹经纶。和尚顿生敬畏,生怕侮慢了贵公子,只好抱膝屈身而卧。谁知贵公子越讲越离题,其学问深浅已被和尚摸清。和尚问贵公子:“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春秋时人名)是一人还是两人?”相公答:“当然是两人。”僧又问:“尧舜是几人?”相公答:“是一人。”和尚笑着说:“这等说来,老僧该伸伸脚了。”你看,这个卖弄儒雅的贵公子,最后却落得自降身价了。
  笔者身处下僚,粗通文墨。由于工作关系,千里逢迎、冠盖如云的场合也见了不少。在这些场合中,“请领导赐留墨宝”是常有的内容。每当我见到某些领导者题写平仄不合、言韵不谐、文理不通、别字参差的“墨宝”,下属随员鼓掌如仪,连声叫好时,心里就难过。
  当然,道理不仅限于题诗题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