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从政道德与“无罪推定”——法国财长辞职引发司法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从政道德与“无罪推定”
  ——法国财长辞职引发司法讨论
  本报驻法国记者马为民
  由于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辞职,法国司法的某些弊病再次暴露出来,引起一场讨论。
  施特劳斯—卡恩辞职的直接动因不算复杂。法国有个跟社会党关系密切的互助机构,叫“法国全国大学生互助会”(下简称“互助会”),它管理大学生的福利保险,经营着多家企业。几年前,它的一家公司濒临破产,当时的水务总公司注入一笔投资,救活了它。促成这个交易的是当时从事律师职业的施特劳斯—卡恩,他因此获得60.3万法郎酬金。但是,在调查互助会诸多丑闻的过程中,预审法官没有发现任何文件能够证明他参与过这项交易。又据一个当事者供认,互助会给施特劳斯—卡恩的律师委任书及其他几个文件是事后伪造的。预审法官随即发出补充起诉书,以“伪造文件和使用伪造文件”罪,点名要施特劳斯—卡恩出庭作证。在这种情况下,施特劳斯—卡恩于2日宣布,出于“道德和责任心”的考虑,为了不妨碍政府工作,他决定辞职,并尽快上法庭辩明自己的清白。
  法国及欧美舆论普遍认为,这两年多来,施特劳斯—卡恩治理经济,成绩卓著,功不可没。他的辞职无疑是对若斯潘政府乃至法国经济的打击,也标志着若斯潘本人“苦难历程的开始”。显然,这桩辞职案是左右两派争斗加剧的反映,据说,总理和总统还为此发生了口角。
  近10多年来,法国政府不断爆出钱权丑闻,政治信誉大落。为取信于民,政府近年颇重视从政道德。1992年,城市部长受到法律追究时,贝雷戈瓦总理开了个先例:部长不能凌驾法律之上,接受司法审讯前必须辞职。其后,巴拉迪尔总理萧规曹随,其内阁又有两名部长因此辞职,结果形成一个惯例或“判例”。然而,上述涉嫌部长有两位最后获得了“不予起诉”或“免诉”的判决,另一位还一度官复原职。到若斯潘出任总理,他不再援此先例,因为“判例”并非法律或规章,况且还有过相反的“判例”,朱佩总理因一桩住房案受到司法审问时,就并未辞职。从施特劳斯—卡恩的辞职情况看,若斯潘的做法是让有关部长自己定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若斯潘忽视从政道德,从传媒报道的事实看,情况倒是相反。两年多前,他在施政纲领中强调“恢复共和道德戒律”,组阁时排除了任何有以权谋私嫌疑的人选,他本人在这方面迄今也还是无懈可击的。治理社会仅仅靠法律并不够,还得讲道德,法律其实也体现着某些道德原则。
  此间舆论认为,贝雷戈瓦—巴拉迪尔“判例”的出发点虽好,但跟“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相冲突,它使作为公职人员的部长失去了这项原则的保护,从另一个方面破坏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施特劳斯—卡恩辞职是对“无罪推定”的又一次冲击。还有分析说,这些年司法的独立性有所增强,但法官权力没有制衡也不行。部长通常来自民选代表,可并非民选代表的预审法官有时竟一个人掌握部长的生杀权,这未免过于轻率,势必造成行政权力的脆弱。前总理巴拉迪尔就施特劳斯—卡恩辞职一事指出,应当强化“无罪推定”的原则,并且坚持预审的保密性,还有人主张修改现行的预审调查程序。9日,司法部长吉古夫人宣布,她本月底将向议会提出有关检察官责任的几项新条款。明年初,法国还要对宪法做相应修改。
  法国大革命已有200多年历史,法国的法律建设史至少与此同样长,而至今还有不少明显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法制建设的艰难性可见一斑。(本报巴黎11月1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