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澳公决难以输赢论成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2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澳大利亚孕育已久的共和婴儿没有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呱呱坠地。在11月6日的全民公决中,实行共和的建议以45.3%对54.7%的结果败北。主流共和派承认暂时受挫,但认为共和的朝阳必将普照澳大利亚。深得人心的共和运动为何在公决中失利?共和派能否笑到最后———
  澳公决难以输赢论成败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两个极端的派别结盟后暗渡陈仓,联手提出了“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
  如果从尤里卡抗暴算起,澳洲共和运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50年来共和的幽灵一直在澳洲大陆的上空游荡。但真正提上政府议程的是基廷政府,这位爱尔兰裔的年轻总理于1993年宣布:时代在前进,澳大利亚成熟长大了,它可以斩断脐带自己管理自己了。当时他提出了一个由议会间接选举总统的共和设想。当年的民意测验表明,全国赞成实行共和制的达65%。
  1996年3月的大选期间,基廷曾将实行共和作为一个竞选口号。持保皇立场的反对党领袖霍华德为争取拥护共和的选民而许下诺言,如能当选,他愿意遵从民意,就此举行全民公决。这一高招立即将选民的情绪中立化了。执政后,这位总理决定先召开宪政会议议定是否共和;如果是,再确定一个具体共和模式,一并付诸公决。1998年2月,宪政会议在堪培拉召开。152位代表对4个共和模式进行讨论与表决后,获得出线权的选举模式是:总统先由社区推荐,再由一个委员会遴选,缩短名单后提交总理,总理在征得反对党领袖认可后提名议会,最后由议会联席会议2/3多数通过。此次付诸公决的就是这个模式。这一共和模式在宪政会议表决时,仅以75∶71获胜,未超过半数,是个相对多数。主张直选总统的共和派当时投的是弃权票,并不是反对票。但会后他们发现要求直选的澳人占压倒性多数,于是从共和派内部拉起了一支直选派队伍,发誓宁与保皇派为伍,也要否决上述议会选举模式。
  澳真心要维护君主立宪制的人数不多,大约在1/4到1/3之间,他们自知要独立对抗共和潮流必遭灭顶之灾。然而共和派的分裂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天赐良机。他们宣传说:如果你想要自己投票直选,那么现在就要对这个共和模式说“不”,只有否掉它,你才有下次机会来实现直选总统。一部分强硬的直选派果真跳上了保皇派的婚床,两个极端派别结成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婚姻。保皇派深知宣传英国女王做澳元首会让选民倒胃,因此他们绝口不提女王功德,只对准这个共和模式予以全力抨击,两方联手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口号———“不要信任政客,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
  所谓政客们的共和有几重含意:首先,这是一个由宪政会议上的精英们所选出的模式;其次,这又是社会精英、学术法律界名流和传媒大亨们所推崇的模式;但最主要的含意却是,总统要由那些不可信赖的国会议员们(即政客们)代你选举产生。由于前些年两党政要们在议会辩论中的不良形象,更由于近年来部长和议员们说谎、受贿和骗取旅差费的丑闻层出不穷,人们早已对政治家失去了信任和好感,竟至把他们当贼看待。另一个原因是澳实行的是西敏寺政体,选民并不能直接选举总理,人们希望能在总统选举中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因此,这一口号恰好击中了这一由议会间接选举总统模式的要害所在。
  天平倾斜怪总理?霍华德说:“只要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它。”
  霍华德总理的保皇立场是众所周知的,他也从未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在两次大选中他都声明:作为个人,他将投票反对共和,拥护君主立宪制;但作为总理,他将超脱争辩,领导公决,并宣布他的政府部长和党员们可以自由投票。然而事实上,他却难以超脱。10月26日,他发表长篇讲话,题目就是《(改行共和)将只有所失而无所获》。文章除高度赞扬澳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外,更列举了即将投入公决的共和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弱点。
  他指出,目前这个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加强了总理对总统的任命权,人民没有发言权。他说,虽说社区可以推荐候选人,但总理有权无视这一推荐,而任人唯亲。霍华德总理指出的第二个弊端是,总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除总统的职务,而不需要任何理由和说明,总统会因此产生不安全感而偏向到总理一边。
  霍华德维护现行君主立宪政体的理由是,它运行良好,保证了澳政局的稳定与安宁。他由此提出了一个颇具号召力的口号:“只要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它。”然而他的党内副领袖、国库部长科斯特洛撰文诘问道:1900年前的50年间,澳洲六个殖民地的政府运作良好,为什么要建立澳联邦?1930年以前女王任命英国人来当澳洲总督也已成为惯例,为什么后来要改由澳人来当总督?以前以“上帝保佑女王”作澳国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为“前进,澳大利亚人”?因为时代变了,宪政要跟上时代,反映现实。前总理霍克也出面作了个生动的比喻:100年前,澳人贫穷时建了一所大房子,那就是澳大利亚。今天房子虽然没有损坏,但澳人变得富有了,他要装修翻新。人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并不是东西破碎了才去修理,而是不时更新换代。
  在百年来42次有关变革的公决中,只有8次获得通过。这次又是求稳怕变说了“不”
  澳洲主流社会的大小报纸、电视和广播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共和,苦口婆心地批驳保皇派的论调,劝说直选派回头。不仅前工党总理惠特拉姆、霍克和基廷都站出来支持共和,霍华德自由党的前辈、前总理弗雷泽更是笔不停挥地发表政论,详说这一共和模式的必要和可行。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人们并不为之所动,而终于对共和说“不”,这是为什么?
  究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共和阵营内部水火不容的空前大分裂,同室操戈自戕自裁;其次是精英政治与选民直接参政意识的根本背离,这两点都成了共和运动的致命内伤。而保皇、直选与间接选举这三方两派的唇枪舌剑,更使普通老百姓如坠雾中,让不少原本拥护共和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澳多年来政局稳定,生活安宁,给了人们一种安居乐业的稳定感。澳人的性格本来就保守怕变,现在既然这个共和模式未经考验,争执不休,没有把握,那还不如暂且不变。普遍心态是:何必劳民伤财为变而变?因此霍华德总理的“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的口号和否决派“不要冒这个险,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的宣传就正好迎合了人们求稳怕变的心理,这就注定了主张实行共和的一派在这次公决中必然失败。
  耐人寻味的双关语:“一个女王,两个民族(国家)”
  实行共和的建议在这次全民公决中失败了,但它的旗帜并没有就此倒地,共和的精神未死!最新的民意测验表明,74%的人仍然支持澳实行共和,而支持由澳公民当国家元首的人竟然高达90%;相反,拥护仍由英国女王为澳元首的人只有9%。这让英国女王的处境有些尴尬。
  《澳大利亚人报》在8日的社论中写道:“很清楚的是,公决的结果表明王室在我们宪法中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了。作为团结的象征王室本有它的价值,但周六以后,它已成为分裂与不和的象征。”这家报纸8日头版头条的通栏大标题就是耐人寻味的双关语:“一个女王,两个民族(国家)”(ONEQUEEN,TWONATIONS)既指共和投票在澳社会造成的两极分裂,亦指英澳是两个国家。
  尽管共和在这次公决中失利,但澳大利亚没有人(包括保皇派在内)怀疑,迟早是要实行共和制的。首先,澳大利亚的移民构成已发生了变化,来自英国以外的移民正在增长,他们与英国没有任何历史渊源,澳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其次,青年一代多在本国成长,他们与遥远的英国已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感情。更主要的是,澳洲人已经成熟,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价值观与自立愿望,有很多人认为君主世袭制已与澳洲崇尚的公平与平等的社会理想相去甚远。更何况英国自己也取消了贵族院的世袭制,英王室也面临着改革的前景。据此间报道,不少英国政要和报章以及亚洲邻国都对澳大利亚人死死抱住英国女王的裙裾不放普遍感到惊讶和困惑不解。英国《卫报》的民意测验表明,有高达40%的英国人支持澳走向共和,维护女王做澳元首的只占34%。英《独立报》的社论写道:澳已有自己的传统和政治,对澳放弃女王我们不应感到不安。不难想象的是,当德高望重的女王仙逝之时,当难孚众望的查尔斯王子登基之日,那时澳大利亚将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左右失据的困窘之中。
  澳全国共和运动主席特恩布尔说,我们接受公决的结果,但悲哀的是,在建国百年时,我们仍没有自己人做国家元首,仍要由英国女王来统治。共和运动仍将继续下去,直到一个工党政府的总理带我们走进共和的那一天为止。工党领袖比兹利已明确表示,工党将不屈不挠地致力于推进共和事业,未来的工党政府将分步推进共和:先是全民意向投票决定要不要改行共和制,然后才是再次全民投票选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和模式。看来共和运动不仅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反而是蓄势待发。真如“笋芽地下蓄势久,只待春雷第一声”,人们可以预言:澳洲共和改制的时机大约不会超出十年之久。(附图片)
  11月6日,澳大利亚就是否实行共和制举行全民公决。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悉尼投票站投票。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