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减产未必是坏消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减产未必是坏消息
  江夏
  前些时候,农业部对外间正式发布新闻说:“今年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这不就是句套话吗?且慢,请耐心听下去。“今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总产量略减,油料、蔬菜、水果增产,棉花、糖料、烤烟减产,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部分农产品的减产,也堂而皇之成了农村经济运行良好的标志之一,这则政府部门的“公文”还真让人品出了一些新的意味。
  多少年来,一讲农业形势好,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增产。那时候,农产品全面短缺,不是一样缺,而是样样缺;不是缺一点,而缺得太多;不是缺个三五年,一缺就是几十年。因此,努力增产自然成了上上下下的奋斗目标:不仅一年增,而且要年年增;不仅一种产品增,而且要每种产品都增;不仅一个地方增,而且要求各地都得增。只有增产,农民才能增收,城市居民才能改善生活,各级干部才有政绩。
  可是,近些年情形已经大不相同。到乡下去,农民会愁眉苦脸地告诉你,今年又有丰收的“危险”。面对满街满市卖不起价的苹果、桔子、西瓜、荔枝……人们已经明白,市场不是一条永远装不满的口袋,农产品也不是越多越好,增产和增收之间,还差着事呢。
  实际上,多了还是少了,只是对市场需求而言。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必然走低,此时生产得越多,赚得越少,反之亦然。因此,盲目增产未必是好消息,主动减产也未必是坏消息。一时有一时的行情,一地有一地的优势。当增还是该减,增这样还是减那样,最终还得由市场说了算。
  农业的确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的基本状况已经改变,过去那种只怕少不怕多的观念也该变变了:不能再单以产量论英雄,要拿效益作标尺。不但要看生产了多少,还要看销出去多少,赚回来多少,农民的口袋里装了多少。
  当然,无论增产、减产,农业生产的本钱丢不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削弱不得,因为,市场供求双方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只要有肥沃的耕地,有配套的水利设施、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不断改善的生产条件,一旦行情看涨,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还愁生产不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