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打破“学校办社会,后勤小而全”的旧格局全国高校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打破“学校办社会,后勤小而全”的旧格局
  全国高校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尹鸿祝、刘军,本报记者温红彦报道:全国高等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打破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社会,后勤小而全”自我服务封闭式的旧格局,转换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依靠社会力量办后勤的新格局。
  进入90年代后,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由综合承包的模式,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引进企业化管理,发展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清华大学从1993年成立饮食服务中心以来,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6年来,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增加了4000人,在编的饮食服务人员不但没有增加,而且逐年减少,共计减少了135人。饮食服务中心还自筹经费达6095万元,陆续投入2400多万元用于改善食堂的基础设施和伙食补贴。浙江大学在后勤改革一路先行的基础上,抓住4校合并的机遇,按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组建后勤集团,基本实现了后勤实体与学校行政管理剥离,建立独立的后勤实体,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不仅较好地适应了合并后的新要求,有效地覆盖了4个校区,而且积极向校外延伸市场,其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公司与社会企业签订了联合建设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的合同。同时,学校在水、电、通信等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后勤社会化,节约经费开支3500万元。此外,浙大后勤与杭州市联办的超市公司,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也为师生们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品。
  为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持续发展,许多省、市、自治区政府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法规,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北京市政府成立了首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首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用制度和法规来保障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积极推进高校教师住宅社会化,为47所中央部委高校兴建了育新花园教师住宅小区,共计50万平方米,解决了5500户教师的住房困难。上海市政府以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用改革创新的思路,采取“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提供土地,银行给予融资,企业投资建造,学生交费还贷”的方式,增加学生公寓33万平方米,同时拉动了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及相应的消费投资。近两年来,在学生公寓建设的带动下,上海市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由政府主持,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采取高校后勤联合、吸引社会参与等方式,通过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使高校后勤机构与人员规范分离出学校,改变过去“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初步形成教育系统联合办后勤与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办后勤相结合的新局面。
  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激发了广大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后勤服务能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减轻了学校财力和领导精力的负担,使得学校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基本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和教职工的生活秩序。据统计,由于后勤生产力的提高,到1999年,全国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比1992年增长了3.25倍,而后勤人员则减少了5.3%。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上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后勤的改革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