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碧水映蓝天——记厦门治理污染实现环保达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碧水映蓝天
  ——记厦门治理污染实现环保达标
  本报记者赵永新
  编者按: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国务院于1996年作出了关于“一控双达标”的重大部署:到2000年12月底以前,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污染总量必须控制在1995年的水平,所有工业污染源的重要污染物必须实现达标排放,46个重点考核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必须达到所在功能区的标准。眼下距离最后期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资金、技术缺乏等实际困难,“一控双达标”工作进展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厦门市的成功经验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国庆前夕,厦门市的“一控双达标”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比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整整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如此评价:厦门市对“一控双达标”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工作扎实,治理有方,值得借鉴。
  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下面一组数字不难看出厦门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该市的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6年的2.1%增加到去年的3.1%,累计投资3.11亿元,在全国遥遥领先。
  重视取决于认识,认识来自于实践。自80年代成为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市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外商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据介绍,到1998年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91.28亿美元,柯达、戴尔、ABB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厦门安家落户。如果说在开放之初外商看好的是厦门市的政策优势,那么现在他们更看重厦门的环境优势。
  说到“一控双达标”,分管环保的副市长赵克明说:“厦门目前的环境状况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工业污染这一块,仍有许多历史欠账。国务院制定的‘一控双达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1998年厦门市政府成立了由赵克明副市长任组长的“一控双达标”领导小组,市环保局的门前赫然挂出了“一控双达标办公室”的醒目招牌。该市的7个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
  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厦门市环保局“一控双达标”办公室主任周昌益说:“我们‘一控双达标’所要解决的都是困难较大的企业,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积极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
  据统计,从1996年至今,厦门市的环保执法人员下厂检查4.5万多人次,处罚违法企业近千家,罚款金额累计达381.3万元,有8家企业受到媒体的严厉批评。雷厉风行的严格执法使少数心存侥幸的企业丢掉幻想,加快了治污步伐。与此同时,市、区两级环保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替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据统计,光是今年,市、区两级政府和环保局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200多万元,为30多家企业治理污染提供帮助。
  截至9月底,全市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全部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拿到了通往21世纪的“绿卡”。
  再重的包袱也要背
  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50年代提出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投资5956万元的集美区污水处理厂于今年9月8日投入试运行。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把该区近5万居民和1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纳入其中,集中处理后运送到深海排放。
  由于我国的污水收费偏低,建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无异于给政府背上了愈来愈重的财政包袱。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致使城市水环境每况愈下。
  厦门市何以敢为人先?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污水处理厂是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的根本之举、必由之路,是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必备硬件,”赵克明副市长说,“80年代初,厦门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就是借钱也要建设高水准的污水处理厂”。
  实践证明,厦门市的决策完全正确。他们利用政府投资和国外贷款建成的4座污水处理厂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80年代后期始,源源不断的生活和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过滤”后直接排放深海,厦门市的水环境质量才得以好转,一直保持良好。一度鱼虾绝迹、臭气熏天的筼筜湖再现清波,白鹭回巢,摩托艇比赛、龙舟比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相继在此举行。据了解,该市利用国外贷款和增发国债建设的海沧等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后,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将提高到80%以上,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环境保护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厦门人的不懈努力,一个水质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国际港口风景城市,必将屹立于东南沿海,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