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山区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加快奔小康进程广西实施生态扶贫与教育扶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7
第4版(要闻)
专栏:

  山区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加快奔小康进程
  广西实施生态扶贫与教育扶贫
  本报南宁11月16日电本报记者郑盛丰、新华社记者杜新报道:记者最近深入南宁、百色、河池3个地区17个县市的几十个村屯,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曾经作为广西最贫困也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大石山区,已初步探索出走向小康的新路子。
  桂西大石山区严重缺水、缺土,长期电不通路不通。然而,10多年来,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大石山区各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奇迹,使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从1984年的1500万、1994年的544万下降到1998年底的256万。大石山区的最后两个特困县和全区100万贫困人口将于今年底越过温饱线。
  自治区党委适时提出了基本解决温饱之后如何巩固成果并加快走向小康进程的问题,提出广西贫困石山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必须通过转入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才能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并加快转向小康。所谓生态扶贫,即通过组织群众大种适于石山地区生长,兼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竹、木、果、药,以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教育扶贫,指要强化石山地区常规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强化农民现代种养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这个思路,已被桂西大石山区部分先行一步的群众所实践。在地处百色地区平果县偏僻山弄中的龙色村,四周山上石头缝中新种的连片速生型砍头树,不仅发展了养羊业,还使山下120多亩干旱地不再缺水而获高产。在四周均被大山阻隔的田阳县新楼村,村民们靠着退耕还林新种的人均12.5亩的石山竹,靠着用这些竹子发展起来的编织业,已使全村322户人家有191户建起了新楼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