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降价能否打败盗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9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降价能否打败盗版
  本报记者刘琼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有了唱片公司。然而九十多年过去了,唱片业在海外已是“艳阳满天”之时,中国的唱片业发展却屡屡受挫。尤其是近年来,盗版日益猖獗,盗版唱片年产值几乎是正版制品的四十倍,唱片业遭受重创,大有一蹶不振之势。江山沦落,盗寇称雄,业内人士自然不甘心,在高喊“打击盗版”的同时,也就如何振兴正版市场想了许多辙。有人提出,既然盗版是凭借价格低廉占领市场,唱片业何不联手降低正版的价格,剥夺盗版的市场优势,从根本上动摇其存在基础?一些音像公司无奈之际,也的确使用了降价举措。但市场实效到底如何,很多人不免发出疑问。
  货比三家是消费者的购买本能
  与国际市场定价相比,中国唱片的绝对价格并不算高,但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来说,价格还是高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平均消费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一张唱片卖到五十、一百甚至二百元,意味着一个普通工薪者买一张唱片,大约要花去月工资的八至十五分之一。正版唱片买不起,许多人自然转向购买价钱便宜的盗版。盗版之所以有市场,就是抓住了这个消费心理和消费现状乘虚而入。
  由盗版的猖獗可知,唱片业不景气,并非供过于求,而是价格因素在起主要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定价依据:一种是它的生产成本,一种是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前者位于商品的边际成本线上,后者位于消费者的需求线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企业不亏本,消费者也能接受,即通常所说的薄利多销。价格如果远远高于成本,企业利润固然是高了,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伤,消费欲望就会减少。唱片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消费市场的现实,要对利润和价格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尽量将市场价格降到边际成本线上。
  正版不敌盗版
  用降价吸引消费者,这是一种销售策略,目的在于同盗版抢夺市场。然而,记者在随文化部主管部门暗访中南几省的文化市场时发现,尽管柜台上出售的许多正版唱片的价格已经降低很多,昔日标价五六十元的唱片如今二三十元就可以买走,但是,门庭依然冷落,唱片业的现状并没有多少改观。什么原因呢?
  其一,降价是为了获取同盗版竞争的价格优势,然而事实上,在这场价格战中,正版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占上风。据了解,炮制一张盗版唱片的成本大约只需三四元,而一张正版唱片的问世就复杂得多,作曲费、演唱费、制作费,等等,加在一起,成本往往是盗版的数倍之多。在这种情形下,正版即使降价,幅度也不可能太大。设想,正版唱片的价格如果降到盗版的水平,则意味着,价格远远低于成本,厂家和商家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贴。音乐制作的经济动力没有了,一时半刻企业兴许可以支撑,作长期打算,亏本买卖肯定谁都不愿意做。
  其二,在价格因素外,盗版之所以有市场,还因为“物美”。盗版者出手快,只要手中有一条生产线,什么样的唱片立刻可以大量炮制。更何况,高额利润壮大了盗版的资金实力,有能力“引进与国际接轨的技术”,盗版的乱真程度越来越高。葛莱美大奖刚刚落下帷幕,精美的盗版就可以在北京的地摊上买到。与此同时,正版市场又是版税,又是报批,折腾一圈下来,盗版早已铺天盖地,除了“铁杆”的乐迷,哪儿还有多少人要买正版的东西?加上体制的原因,唱片业的经营和管理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反应慢,工作效率低,生产技术差,产品价格贵不说,包装有时还粗粗拉拉,质量未必就比盗版好多少。商品是因为有使用价值才有购买者,在这种情形下,正版唱片的市场形势不问可知。
  关键要“自强”
  由此可见,唱片业要突破盗版的重围,不降价不行,只降价也不行。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正本清源,解决根本问题。
  尽快健全和完善音像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搞法制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监督“四结合”,创造有利于正版生存的环境。对盗版者的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一定要双管齐下,一旦发现盗版,不但课以重罚,还要处以刑罚。对购买盗版者,也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制裁和必要的道德谴责。只有实行“两头堵”,盗版才会真正受到扼制。
  加快音像出版体制的改革,壮大唱片业的规模和实力。中国唱片业的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始终做小本买卖,不成气候。小型作坊式的唱片公司,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竞争力,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东倒西歪。联合之路,是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最简截的办法。唱片业只有搞联合,打造“航空母舰”,才具备与盗版抗衡的实力。
  事实上,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打击对手,关键在于“自强”。同样,中国唱片业要想走出困境,还得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大大地下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