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夼”和新版《新华字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9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夼”和新版《新华字典》
  王述纯
  为写一篇东西,要查地名用字“夼”的释义。我以为此字生僻,只能找古书。便从《康熙字典》查起,没有;《说文解字》也没有。又查民国三十六年出版的《辞海》,仍然没有。这才回过头来,查当代的吧!
  1980年版《辞海》使我心头一喜,有了:“夼kuǎng地名用字,山东有大夼、刘家夼。”这个解释说的是“怎么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字义是什么?
  古书、大书实在找不到了,才无奈去翻手边的1998年修订本《新华字典》。释义、例证共三行:“两山间的大沟。多用于地名。大夼,刘家夼,马草夼,都在山东省。”仅仅头六个字,顿时满足了我对如此众多的“不开口的老师”的期盼。
  此时突然想:是不是《新华字典》早有此解啊?抱着好奇心,又去查字典:
  1954年版《新华字典》:“大夼,地名,在山东省。”
  1971年修订重排本:“洼地。多用于地名。大夼,刘家夼,马草夼,都在山东省。”这一版释义为“洼地”,这无疑是修订的成果。但这个解释同我所到过的叫“夼”的村落的地形相比较,远远没有“两山间的大沟”更准确。这无疑又是新修订本的成果。
  1997年修订重排本:同1971年本,没有任何改动。
  一口气查了七八本大小部头的工具书,经过比较才为之折服。这时我对1998年版《新华字典》的编辑们、领导者由衷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油然而生。借用“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夼”这个生僻字释义的继承与发展的步伐里,我感受到对我国出版事业,以至整个文化事业,建国五十年来步履坚实地向前大步迈进的喜悦。
  于是,我又赶紧翻开1998年版,寻找参加修订工作的人员名单。没有。不仅一般参与者没有,连总编辑、总编审的名字也没有。当然我知道实际上是有的,不然便无法完成这一“文化工程”。
  在《修订说明》中,只找到这样一段话:“《新华字典》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负责本次修订。”
  读到此时,只能套用白居易老先生的不朽名句来表达我的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此书无名胜有名”。这里没有他们的名字,但是修订者辛苦、繁杂、细致、严谨而又默默无闻的创造性劳动,他们为像我这样的千千万万个读者提供的急切需要而又无可替代的帮助,这劳动,这品格,这贡献,才堪称伟大!
  为什么我要写下这二三十分钟里的一点感受呢?是当前出版界的某些风气使我有感而发的。且不说诸多出版物上错字、白字连篇,语法、文理不通比比皆是;也不说某些人冒充权威,靠杜撰和剽窃而印行了那些“大部头”,以欺世盗名,敛不义之财;就说当前正在流行的书前、书后都有的一大堆署名吧,什么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什么主编、副主编,什么编辑人员、参与编辑工作的人员,堂而皇之,几十人,上百人,然而,书籍的内容质量低劣,书籍的校印错误百出。不禁要问:这么庞大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究竟为印上你们大名的这本书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同《新华字典》修订者们相比较,这些挂名而不负责的人,难道不应该脸红吗?
  最后,必须申明一句:我绝非反对在出版物上署名,只是期望署名者要对出版物负起应有的责任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