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从1500万到256万——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14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1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从1500万到256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14年
  本报记者杜峻晓
  编者按:提到广西,许多人会立即想到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清新景致。但是,不要忘记,那里还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牺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从1985年开始全面展开扶贫工作。14年来,江泽民总书记曾两次到广西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广西各族人民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贫困人口从1500万减少到256万,贫困发生率从44.6%降到6%。我们相信,勤劳智慧的广西人民,一定不会将贫困带入下一个世纪。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全国各地的帮助下,广西人民一定会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地处偏僻的瑶寨,当地村民听到了广播,看上了电视;以前只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的仫佬族人,坐上了开到家门前的汽车;原来捧着金饭碗讨饭的京族人,如今住进了二层小楼,还有了不少存款。这些从前在梦里都不曾出现过的情景,而今经过14年扶贫开发,在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终于使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500多万,减少到现在的256万。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壮举,这是一个在中国扶贫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伟大创造!
  “为啥就那么穷!”
  如果时间退回到14年前,人们会看到生活在广西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群众还过着刀耕火种,食难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遮风雨的日子。现代文明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都市生活对他们而言绝对是神话。当年自治区组织的一个调查组跋山涉水来到大石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家中,他们都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这里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翻过一座山就是另外一座山。在一间摇摇欲坠的茅草房中,调查组的人扳着指头算了算,所有家当加在一起值不了5元钱。
  “为啥就那么穷!”城里来的人发出了痛心的感叹。
  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区81个县市,有28个县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有21个县属区定贫困县。广西革命老区多,左右江革命老区的贫困县就有14个;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多,全自治区70%的少数民族人口都生活在贫困县;这里大石山区面积大,全区属喀斯特地貌的大石山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贫困地区石山面积占全区石山总面积的83%,石山面积占30%以上的贫困县有28个;这里与外国接壤的贫困县多,地处边境的7个县全是贫困县;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口150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10。
  这就是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处的贫困状况。
  向贫困宣战
  广西人决不向贫困低头。广西人决心在中央的支持、兄弟省市的帮助之下,靠自己的努力赶走贫困。但扶贫开发工作是十分艰难的,没有资金,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广西贫困地区范围广,民族多,各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为使扶贫计划更有针对性,广西对不同的地方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措施。土山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而交通比较闭塞,那么这里的重点就是修路,用发展交通来促进流通,通过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对人多地少,生产和生活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就地开发难以解决问题,就果断地实施易地安置计划,帮助那里的贫困人口搬出石山,到条件好的地方安家落户,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造成广西贫困落后的原因有很多,而基础设施的缺乏与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让贫困地区迈开脱贫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广西人从一点一滴做起,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先下手解决水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地方先解决路的问题……广西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使扶贫开发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书记心系广西人民
  广西扶贫工作进行到第五个年头,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百色地区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了解老区的扶贫情况。总书记来到特困户苏其权家,看到一家4口人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茅屋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心情十分沉重。他对在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和在场的群众说,扶贫任务很艰巨,你们任重道远啊。你们一定要加紧工作,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切实安排好!
  总书记的话语,给广西人民以极大的鼓励。广西的扶贫工作由此迈开了更加坚定的步伐。
  6年后,江泽民总书记再一次来到广西视察工作,他第二次来到永常村,来到原来的特困户苏其权家。苏其权早先的茅草屋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栋红砖瓦房。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四处看看,高兴地说,这次来看到你们家解决温饱了,算是初步脱贫了吧?苏其权笑着说:“脱贫了,脱贫了!”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对广西的扶贫工作仍念念不忘。总书记对广西的代表说,要在抓好沿海地区开放开发的同时,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对扶贫工作一贯是重视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今后不会变,对扶贫工作将一如既往予以支持。
  多形式扶贫——广西的创造
  在广西14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1998年是广西扶贫资金投入最多、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多形式扶贫表现得最为充分。
  广西积极争取广东的帮扶,仅1998年1年间,广东就无偿援助广西扶贫资金9000万元,支持河池地区和百色地区易地安置特困群众3万人。广东省还发动社会各界为广西贫困地区捐献钱物2000多万元。与此同时,两广还开展省、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共谈成合作项目201项,成交金额22亿元。为争取更多的支援,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自治区外贸厅积极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广西的扶贫项目,全年共投放资金250多万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广西还利用世行软贷款项目完成投资近3亿元,使12个项目县、45个项目乡和386个项目村的20多万贫困人口当年解决温饱。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后劲”不足、容易返贫的问题,运用开发式扶贫的方法,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小额贷款扶贫是广西又一个成功实践。自治区和有关地、县成立了小额信贷扶贫协调办公室,28个国定贫困县组建了扶贫社,建立乡镇扶贫分社425个,组建扶贫中心3480个,扶贫小组13500多个,入社农户近9万户,累计投放资金9000万元。此举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推动广西的扶贫攻坚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
  “人盯人”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又一特色。广西全面实行干部帮扶贫困户的责任制,定对象、定目标、定措施,一家一家地帮,一户一户地扶,保证资金、项目、技术和效益四到户。自治区各级扶贫办公室认真组织地、县、乡的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开展帮扶活动,做到在册贫困农户都有干部帮扶。1998年,全区共有15万多名干部深入贫困村,帮助21万贫困农户实施温饱项目开发,新增经济作物面积42万亩,新增牲畜饲养量30多万头。
  扶贫开发一路歌
  连续14年的扶贫开发,使广西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区49个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52亿元增加到如今的566亿多元,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47亿多元增加到现在的7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不足195元,增加到现在的1750元,全区有47个贫困县基本解决了温饱。全区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500万人减少到1998年底的25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5年的44.6%降至6%。14年的时间里,广西动员贫困地区群众新种经济林果近1000万亩,增加畜牧饲养量650万头,新增基本农田35万亩,并形成一批商品生产基地,诸如右江河谷30多万亩芒果基地,河池地区近40万亩的板栗基地,南宁地区37万亩的龙眼基地、40万亩的甘蔗基地。这些基地覆盖了大批贫困户,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又作出承诺,全年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在年底前实现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口降至4%以下的目标。
(附图片)
  压题照片:都安瑶族自治县修建的拉烈公路。
  田林县六隆八渡笋生产基地的移民新村。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共同修筑扶贫路。
  凌云县加尤乡案相村瑶寨茶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