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壮大特色扩大绿色 绥化农业“重组”赢得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壮大特色扩大绿色
  绥化农业“重组”赢得优势
  本报哈尔滨11月21日电记者董伟报道:收获的季节走进我国粮食的主产区——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干部群众不是像过去那样骄傲地向你介绍他们的高产丰收,而是大谈绿色大米、特色小米等早已被市场订购、抢购一空的种种产品。
  粮食生产攀上75亿公斤台阶后,绥化农民在享受荣誉的同时开始品尝市场的激烈和残酷,卖粮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收入增长减慢。这时,绥化地区出现了青冈县这个典型。1996年,该县就提出农业经济结构“往特色上调,往规模上调,往市场上调,往效益上调”,原来只种玉米的青冈农民,纷纷改种了万寿菊、月苋草、油豆角、芸豆等有市场订单的经济作物。今年,青冈县40%的耕地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特色农业产值达到6.6亿元,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近2/3。绥化地区果断推广青冈县的经验,在第一产业内部实施资源重组,壮大特色,扩大绿色,把原先农民在地角旮旯种的品种,扩展成规模生产,重新确立种植业的市场优势。
  绥化地区通过品种和品牌的重组,使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改观。庆安县的绿色大米,近3年来使该县农民在种植绿色植物中增收1.2亿元;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在山东卖上了苹果的价钱;还有海伦的大豆、安达的牛、肇东的玉米和绥化的菜,都成为市场上抢手的品种和品牌。
  绥化地区围绕市场进行农业“重组”时,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优势重组。经过努力,绥化地区已经拥有欧亚非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华润金玉集团、亚洲最大的制糖企业海糖集团、国内最大的安达乳制品加工企业等。绥化地区不仅成为哈尔滨、大庆以及周边省市忘不掉、离不开、丢不了的后方菜园子、米袋子,而且正在向农区工业化的方向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