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难忘中学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8
第12版(教育)
专栏:

  难忘中学时代
  王选
  我4岁时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附属幼稚园,5岁入一年级,直到高中毕业,在南洋模范(简称南模)上学达13年,算得上“老南模”了。
  南模从30年代起成为上海的名校,校友中有20多名院士,也有不少海外的知名学者。朱镕基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时,有一次谈起上海的中学教育,专门提到了南模,他说他1947年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学一年级时发现同班两位同学学习成绩比他还好,一问才知道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1948年小学毕业时,我以班上第二名(第一名是位女生)的成绩升入初中。但不巧的是,南模初中部从那年起迁往郊区七宝镇,必须住宿。父母兄姊均劝我改读其他中学,高一时再考回南模,但我已对南模有了感情,所以坚持去了七宝。想不到坏事变成好事,七宝的条件差,没有电,晚上自习点的是汽油灯,宿舍里是煤油灯,这种艰苦的学习生活锻炼了我的毅力。
  中小学的教学水平关键在于师资。南模初中的老师比小学更加优秀,数学老师刘叔安先生经验丰富,上课时轻松愉快地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我喜欢数学是从初中开始的,这与刘叔安先生的教学很有关系。他的讲课使我兴趣增加,不觉得做数学是个负担。我在北大念的是数学系,尽管毕业以后就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科研,但数学基础使我终生受益。
  刘叔安先生与我父亲认识,也知道我大哥、二哥的情况(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南模读书,后来分别考入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所以在我毕业时的纪念册上题词,称我们三兄弟是“王氏三杰”,这显然是过誉。我大哥已退休,二哥王迅是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我两位哥哥的成绩比我好,但他们都未经历过像南模初中3年那种很锻炼人的集体生活。后来,南模七宝初中分部与七宝镇另一中学合并,改名为七宝中学。
  南模高中部的特点是名师多,40年代和50年代初南模对高水平教师实行高薪,使一些老师宁愿放弃交大副教授或讲师的职位到南模任教。教物理的俞养和、贾冰如,教化学的徐宗骏、沈克超,教历史的沈起辉,教数学的吴宗初等先生均为学术渊博的名师,50年代中期他们和其他一些优秀教师先后被调入大学任教。后来的校长、著名的特级教师赵宪初先生,他教三角是一绝。文革期间,赵先生进了牛棚。一位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访问上海,指名要见赵先生,于是在工宣队的“陪同”下赵先生出现了。那位学者一见面就深深地鞠躬说:“中学的课程我已忘了,唯独赵先生教的三角记得。”上述这些名师都教过我,他们的教学生动活泼,从来不搞题海战术,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期间每天家庭作业从不超过2小时,所以我可以花很多精力从事社会工作,高一时全班仅我一个共青团员,高三时已发展了10多个团员。近年来我在北大方正研究院招聘员工时很注意他们是否当过学校干部,因为组织管理能力对于研究、开发和经营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幸运的是我在南模中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绩打下了扎实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