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塑中有诗,雕里见画”——记“越塑”艺术家胡阿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3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塑中有诗,雕里见画”
  ——记“越塑”艺术家胡阿寿
  本报记者赵相如
  现年47岁的胡阿寿,是饮鉴湖水长大的农民。他酷爱绘画,且有壮志雄心:越乡山山水水的孕育,加上自己的辛勤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艺术家。他开始学画时,经常登丰子恺、程十发、吴弗之等艺术大家之门,受他们指点。他废寝忘食勤于钻研。功夫自然不负刻苦人,他的作品《夏熟图》、《金陵十二钗》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一发表,立即引起注意。
  绍兴是黄酒之乡,作为陪嫁之物的“女儿红”酒,其酒坛制作十分讲究,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烧制出窑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画面上还配有吉祥祝语,这种酒坛被冠名为“花雕酒坛”,它集雕、塑、绘、刻于一身,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胡阿寿从事过花雕酒坛的生产,由于受到兼容并包的敦煌艺术的启迪,他仔细琢磨,心想:能不能再结合现代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引入前人所没有的风情人物,将酒坛堆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呢?一次外出时,他看到古文物里有一种钱币,在平面上浅凸起文字,如果将酒坛花雕艺术移植到平板上,那该多好呢!
  这一个设想的产生来自灵感,而付诸实践,则整整用去了20年!他开始制作越塑《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传世真迹为白描长卷,或说乃宋画《朝元仙仗图》的稿本,经徐悲鸿收藏定名,是不可多见的中国古代绘画遗珍。全卷描绘道教群仙前往朝拜天帝的队仗行列。画家运用飘逸流畅的线条,勾画稠密重叠的衣纹,给人以在空中徐徐行进的感觉,艺术水准极高。胡阿寿很早就对此画产生了兴趣,买回印刷品后爱不释手,花了好多天时间认真地临摹了一遍,使他深刻领会到中国绘画的神妙笔意。现在他要把这幅平面的画制成立体的越塑。胡阿寿在一块长2.1米、宽0.6米的平面上采取传统的方法,吸取了唐代佛像雕塑手法,用稠密的雕塑线条造型,使画面产生出一种群仙飘逸的神态,然后添上去的色彩也沿用传统的唐代中国画格调,线条柔和流畅,衣纹勾画稠密,让人惊讶于一个个神仙仿佛在向你招手、在喃喃细语、在凝神专注着你,要向你走来。这尊历时大半年的艺术品一问世,引起轰动。
  越塑问世了。胡阿寿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发现浮雕做得越薄越接近于绘画素描,更能与绘画融合,于是又把越塑原先用较厚的浮雕改为浅浮雕,再转为超薄浮雕。做成的《五牛图》等,看上去层次更分明、整体更和谐。几年之后,他觉得可以改变造型结构比较传统等弱项,吸取了现代雕塑与绘画的技巧,改变了完全用线条造型的方法,在雕塑中利用块面造型,进行复杂的凹凸面过渡,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动自然;在绘画上则采用了油画的技巧,注重透视效果,使形象逼真、质感强烈。
  胡阿寿至今仍是一个农民,但他咀嚼民间艺人多年的艺术创作之果,对艺术执着地追求,创造出的“越塑”,受到美术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说:“越塑是‘塑中有诗,雕里见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