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李铁映在《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撰文提出:进行城市化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创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5
第9版(理论)
专栏:

  李铁映在《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撰文提出:
  进行城市化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创新
  本报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在十月出版的《中国城市经济》杂志一九九九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关于加速我国城市化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必须进行城市化的理论创新、战略创新。
  文章分析了我国加速城市化及其道路创新面临的主要机遇:第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崛起,带来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大大缩短了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工业化不再以企业的集中为重要特征,城市也不再是唯一的工业生产基地。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交通通讯基础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主要以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第二,新的产业革命一方面引起工业自身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变化与创新,另一方面以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异军突起,甚至成为主导产业,从而推动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中国虽然正在实现工业化,尚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但受新的产业革命影响,经济结构及空间布局需要作重大调整。要在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促进各类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以高新技术来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并将某些产业向小城镇扩散和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工业化中的潜力和作用。第三,世界城市化出现新的趋势,除了继续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种聚落形态外,出现了介乎城市和农村之间,或称之为第三种聚落形态的所谓“灰色区域”,如大城市群带或城市走廊中的地区、城市郊区等。我国城市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第三聚落形态,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城市群带地区,以及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城市化,提高整个地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体制急剧变化,为我国加速城市化积蓄了强大的推动力量,释放这股力量便可使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文章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基本点是:从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的国情出发,以适度城市化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体。着重通过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有机结合,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城市化。城镇建设以经济高效、文明安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优势突出为目标,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推动中国现代化迅速发展。文章特别强调和分析了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式城市化的大战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