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再谈关注基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5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再谈关注基层
  田力夫
  关注基层,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认识要提高,方法要对路,作风要转变,督促要到位。
  增强关注基层、服务于基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基本职能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为基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离开基层,就没有任何“领导”存在的必要。这就决定了一切领导机关的决策都必须以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增强基层单位的活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人们常把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工作关系比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是说,不管你上面的“线”是怎样的粗细,只有与基层这“一根针”和谐地串联起来,才能在“编织”社会中发挥出作用,否则你那条“线”就是多余的。如果在基层应该穿过“千条线”而实际上只穿过了“五百条”,就等于说有一半工作没有落实好。明确了这一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就应该把关注基层、服务于基层当作首要责任,自觉地履行好。
  关注基层的要义,在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只有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作出管用的决策。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领导作风,也是党领导基层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但是,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丢掉了这个好经验、好传统。有的认为,现在有了庞大、快捷的信息网络,基层的数字和材料随时可以调出来看,用不着再到基层蹲点、调查了。不错,现代信息网络确实给领导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但问题是,第一,报上来的数字和材料就那么可靠吗?至少现在人们普遍承认“未必”。第二,基层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活生生的动态过程,无论多么详细的数字和材料却都是“死”的。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动态,更不是数字和汇报材料所能说得准确、全面的。因此,信息网络不能代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年来,党中央领导同志每年都拿出很多时间到基层搞调查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有的领导干部也讲下基层、搞调查,可那只是前呼后拥,走走过场,听点汇报,看点材料而已。不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看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这能算“关注基层”吗?结果只能是,“受骗上当”不能免,错误决策不能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也不能免。事实证明,要对基层的情况有一个真实、可靠的了解,必须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就像1961年周恩来同志到河北农村调查那样,沉到基层多住一些天,多交一些能讲真话的百姓朋友,做到身到(住在基层)、心到(与基层干部群众交心)、眼到(全面地看真实情况)、手到(亲自动手解决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注基层应当有制度保证。这对于那些不重视、不关心基层工作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必要。五六十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为了“逼”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曾明确要求省市委、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其他书记也是一样),在半年到一年内,要求亲身研究一个合作社,一个工厂,一个商店,一个学校,取得知识,取得发言权,以利指导全盘工作。地县区的党委书记也应这样做。后来又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决策。在中央的强有力督促下,各级领导兴起了下基层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在今天,也应当有类似的硬性措施和制度,加强上级领导的督促和指导,而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只有把思想教育同硬性措施结合起来,才能使更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注基层,深入基层,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把问题解决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