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阅读“马莱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阅读“马莱孔”
  庞炳庵
  古巴首都哈瓦那有一条朝北濒临大海的海滨大道,当地人称他为“马莱孔”,意即防波堤(见题图)。我在它的附近曾生活过将近7年,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曾三次去看过它。我是把它当作一部书来阅读的,从中了解古巴的历史、自然和人民生活。
  海滨大道东起哈瓦那港湾的入口处,西到阿尔门达雷斯河,长约8公里。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民圣地亚哥经过许多天搏斗后终于返航时看到的就是这条光带似的海滨大道。它的东头是哈瓦那港湾的狭窄入口处,不时有巨大的海轮进出这个葫芦形的深水港。在入口处下面有几百米长的海底隧道,连接东哈瓦那城。靠近海滨大道这边坐落着西班牙殖民时代建造成的拉蓬塔古堡,岸对面石灰岩高岗上矗立着莫罗古堡。莫罗古堡和它的高耸的灯塔是哈瓦那的象征。两座古堡上几排铁炮威严地瞄准着海港的入口处。1762年,为了争夺古巴,美国和西班牙殖民者的炮舰曾在这里展开过激战。
  再往西走,右边是大海,左边是三排西班牙式的建筑,这一段属于老城。很快就来到马塞奥广场。广场上面对着大海,有一座民族英雄马塞奥的青铜巨像。马塞奥参加和领导了从1868年到1898年持续了30年的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解放战争,1896年阵亡,实践了“为祖国独立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从马赛奥广场向西走去,就可看见一排现代化的高层公寓楼。记得1959年春天我刚到古巴时,曾在这里看到海滨大道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大理石碑柱上有一只青铜的巨鹰,它张开双翼,俯视着古巴的大地。碑座旁是一尊铜铸的大炮,碑后就是美国大使馆。我用崇敬的眼光询问过路的一位古巴老者:“这是什么纪念碑?”那位老人用蔑视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就走开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缅因号”纪念碑。1898年,在第三次独立战争中,古巴人已经解放了一半国土,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这年2月15日,美国装甲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海湾爆炸。于是,美国以“缅因号”事件为借口,宣布与西班牙交战,战争的结果是原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都转到了美国手中。这就是这座象征着古巴人民屈辱历史的纪念碑的来历。1959年1月8日,起义军举行推翻亲美独裁统治后的正式的首都入城式。哈瓦那市民欢呼着涌上海滨大道,走在人群前面的是菲德尔·卡斯特罗。当年“五一”的清晨,我目睹古巴群众用老吊车吊起了“缅因号”纪念碑石柱上的铜鹰,抛进了大海,亲眼看到了古巴人民翻过这耻辱史的重要一页。
  我90年代再来海滨大道时,看到美国使馆已变成了“美国利益代表处”。在大楼前方竖起了一个用红绿色霓虹灯做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表达古巴人民决心宁死保卫祖国的标语。入夜,从很远处就能看到标语牌变换着颜色不停地闪着光,成为哈瓦那夜景中的一道风景线。
  在我生活在哈瓦那的那些岁月里,几乎天天要在海滨大道上迎着海风散步。我呼吸着有盐腥味的空气,归来时衣襟上沾着一层薄薄的白霜似的海盐。有时,天未亮我去海堤,看朝阳从莫罗古堡旁的海面上升起。更多的是傍晚去那里散步。落日映红了海面和天上的云团,好像空气也被染成了玫瑰紫色了。
  我喜欢到海滨大道上去观察古巴人的生活。“马莱孔”前的大海不仅给了古巴人无限的欢乐,也给他们造成过悲哀。在几年内,我几乎每天在海堤上看见那个发疯的老妇人,举起双臂对着大海呼喊。我想,大海一定把她最亲爱的人吞噬了。我也看见,从1960年起,每到10月28日,成千上万的哈瓦那市民都要到海滨大道来,向大海投下无数鲜花,以纪念古巴人民的英雄卡米洛·西恩富戈斯。他是在上一年10月28日执行战斗任务时座机被风卷入海中牺牲的,遗体一直未能找到。
  我最近一次访问古巴时又来到海滨大道。我的一位老友、拉美通讯社副社长气愤地告诉我:“有人从海底偷偷捞起了约40年前被扔进大海的那只生锈的铜鹰,扬言要在古巴‘变天’后修复那座可憎的纪念碑。”我说:“是呀,在我们中国有句话:战斗正未有穷期。”看来,不屈的古巴人民还会在“马莱孔”这部书上继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