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海洋资源锐减,许多鱼类濒临绝迹。海洋渔业出路何在——日照:扬帆远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2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海洋资源锐减,许多鱼类濒临绝迹。海洋渔业出路何在——
  日照:扬帆远行
  刘磊吴继安孙正武
  地处黄海之滨的山东日照市有100公里海岸线、100万亩可供养殖的浅海水面和7.6万亩滩涂,发展海洋渔业得天独厚。然而,随着近海鱼类资源的日趋贫乏,昔日那种“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景象已很难再现。
  日照市海洋渔业之船该往何处驶?
  调整结构捕养并举
  面对海洋资源锐减的实际,日照市及时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将原来的以捕捞为主变成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贸易并举,既让海洋渔业快速发展,又拥有长期可利用的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东港区秦搂街道任家台村任守兵等原来靠出海打鱼为生的3户渔民,集资20万元一次性买断了村里的海珍品养殖池和温室大棚,又投入10万元养殖了18亩梭子蟹、海参等名优海珍品,当年就获纯利15万元。在他们带动下,任家台村今年又有7户渔民把村里1000多亩滩涂抢租一空,发展海珍品养殖。
  目前,日照市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2万亩,成为全国四大综合养殖基地之一。岚山还在前三岛深水大流海域养殖了4500亩扇贝,长势喜人,开了山东省深水流养殖的先河。
  搭陆地台唱海洋戏
  一条鳗鱼经过加工,可以增值十几倍;普通的海藻、海带加工成海洋保健食品,更是身价百倍。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日照人从市场中发现了“靠海致富”的新窍门。
  日照市在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同时,积极改善水产品结构,引导水产加工业利用海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由鲜活保质的粗加工向包装高档、加工精细、使用方便的深加工发展,并由单一水产品向复合调理食品转变。日照昌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以水产品冷藏为主的私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从日本引进模拟蟹肉生产线和鱼片加工生产线,产品畅销欧美十多个国家。
  目前,像昌华公司这样的水产加工企业在日照市已发展到300多家,年加工各类水产品30多万吨。
  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海洋渔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了水产品多次增值,促进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升级换代。199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45.38万吨,比上年增长不到5%,而海洋水产业的总产值却达到6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就是水产品加工业,去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达22亿元,在海洋渔业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科技扬帆船行疾
  东港区两城镇拥有1万多亩滩涂和1.46万亩浅海可养水面,水产养殖业曾一度十分红火。但是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养殖品种单一老化,致使效益低下,养殖场多数废弃。该镇东河南村村民安玉新承包的20亩虾池一下子就亏损了10万多元。面对失败,安玉新转而向新品种要效益,去年他又承包了38亩无人敢包的虾池,全部混养梭子蟹、车虾等新品种,结果当年获利5万元。
  安玉新的成败教育了当地渔民,使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广大渔民追求的时尚。近几年,日照市以科技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为重点,从捕捞、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推动海洋渔业向纵深发展。
  在海洋捕捞中,他们给渔船配备了疏目拖网、锚张网、片子网和雷达探鱼仪,实现了卫星导航;在海水养殖中,引进了30多个新品种,开发推广了虾病防治、虾池立体综合利用、深水大流养殖等100多项新技术;在水产加工中,开发了模拟蟹肉、鱼泥、鱼肠、鱼片等20多种出口创汇产品。
  目前,日照市海洋和水产研究、推广机构已发展到20多处,专业技术人员2300多人,90年代共取得科研成果400多项,市水产研究所还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现在,日照市海洋渔业经济的科技贡献率已达40%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